光与言

Light and word

阿言

立世数十载,蒙召十余年。基督门徒者,教会传道人。以传道、授业、写作,为志业。

论文:真信仰,好社群

——从《申命记》看今日中国教会福音社群的构建

一、教会与福音社群的关系

1、教会构建福音社群的需要

若一个人悔改归主,是上帝救赎恩典在个体生命中的彰显;那么,当一个地区一群人悔改归主、并聚集在一起,就是基督的国度在这世上国度中的彰显。显然,这一群人也就构成了一个基于信仰的基督徒社群,并将以群体的方式为信仰作见证。

事实上,整本《圣经》从新约到旧约,论及信仰地建立、传承、实践和见证的时候,从来都是放在一个具体社群的场域中来谈论的。诸如“亚伯拉罕的后裔”、“以色列百姓”、“上帝的子民”、“蒙拣选的族类”、“圣洁的国度”、“教会”、“基督徒”等等词汇,都是社群观念的表述,而非个体概念的表述。

这些词汇,无一例外都是一个一个的社群概念。换言之,整本旧新约圣经在教导真理、传承真理、实践真理的进程中,一直都是以“社群”作为载体的,而非以个体生命作为载体。

因为,基督教信仰是实质,乃是一个群体的生命团契。三位一体的上帝乃是在三个位格彼此团契、彼此相爱中完全合一。同样,有神“形象和样式”的人,被造天然也有位格性的、社群性的内在需要。

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美善的基督徒社群,使基督的国度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场景中,以具体、鲜活、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就成为教会传扬福音、见证福音、应用福音的,一个重要的教牧思考和教牧实践。

2、教会构建福音社群的挑战

然而,在当代中国,无论是社会还是教会,都极度缺乏一种健康、美善的社群经验和呈现。

当代中国的社会处境,无需多言,几乎已经沦为一种高压之下扭曲失序的暗黑丛林。整个社会在政治、思想、言论上“高度趋同”的同时,又呈现出一种个体生命、人际关系的“高度离散”。

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社群样式,渐渐退出大众的视野;相反,每个具体的个体生命,变得越来越原子化。如此,群体的概念和样式,就更加模糊和被遗弃。

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的社群样式无非是以下四类,而这些社群样式几乎都无一例外的越来越脆弱、甚至不可避免地走向脆断。

⦁ 基于刀剑的力量所构建的社群:官方组织——以刀剑的权柄来维系。
⦁ 基于金钱的力量所构建的社群:盈利公司——以获利的驱动来维系。
⦁ 基于血缘的力量所构建的社群:家庭家族——以血缘裙带关系维系。
⦁ 基于共同的理想所构建的社群:NGO组织——以共同理想信念维系。

事实上,不得不承认,在当下中国社会的处境之中,教会自身整个社群图景的衰落,似乎同样无法避免。人们“将个体生命真实委身于一个具体群体中的愿望”变得越来越低。但与此同时,在追求“个人与基督独特的关系的期待”却变得越来越高。而这种严重缺乏“健全教会论”的同时,又不断拔高“个人主义”的极端想法,显然会塑造出越来越肤浅的信仰,让基督信仰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原子化”、“个人化”。

以个体经验、个人感受作为理解、言说信仰的基础,而非以社群样式作为领受信仰、传承信仰、见证信仰的基础,无论如何都将不可避免的,使信仰流于“世俗化”、“个人化”和“异教化”。

换言之,中国教会信仰社群的衰落与中国社会社群的衰落,几乎同步。这种教会亦步亦趋的时代悲哀,显示出教会在一个时代、一个国度尚未扎根的可怜光景。同样,这也是中国教会这几十年来,健康、坚固的福音的社群,在这片土地上尚未形成的后果。

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教会基督徒福音社群的构建,已经成为整个中国教会建造的极大阻碍。有人如此形容“有中国特色的”基督徒社群:“弟兄多的教会像《水浒传》;姐妹多的教会像《红楼梦》;老年人多的教会像《三国演绎》;灵恩派的教会像《封神榜》。”

意思是,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教会的影响,依然多过了圣经真理对教会的塑造。我们不得不痛心疾首地承认一个不愿承认的事实:实际上在无形之中,我们被一个时代的塑造,远远多过了被超越时代、永恒长存的、主的道的塑造。因为,基督徒社群在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来的时候,更像今日的中国社会,而不是更像主基督国度的样式。如此,我们的状况就会既不够健康、也不够美善;既不能让“众民都惧怕”,也不够“得众民的喜爱”。

显然,在这种时代、文化、处境中,中国基督徒的社群构建方式和人们的理解信仰的方式,已经明显被“异教化”、“世俗化”和“个人化”。然而,悲哀之处也在于此: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一种“异教化”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福音、应用福音。于是,人们在一种“原子化”、“个人化”的信仰理解和信仰实践中,越来越肤浅和盲目的同时,却依然转手送给自己一个过高的属灵评价:“纯正”、“敬虔”、“忠心”、“爱主”、“单纯”、“属灵”。这一信仰状况的悖论,与人们对教会论的扭曲(基督徒福音社群视角的缺失),几乎是完全同步的。

长期以来,中国教会基督徒社群构建的缺失,正在成为教会建造的一个极大短板和教会成长的巨大破口。这使得“使徒的教训”与“使徒的教会”脱节;归正的信仰”与“健康的教会”脱节;“福音的真理”与“美善的见证”脱节。而一旦两者的脱节,成为一个时代、一国教会的普遍状况,信仰的衰落和集体的盲点,将会不可阻挡的体现在这一代每一位基督徒的生命之中。

3、教会构建福音社群的出路

那么,教会到底该如何构建健康、美善的基督徒福音社群呢?或许《旧约·申命记》能为当代中国教会的这一教牧挑战,提供某些有益的圣经原则和教牧启发。

当年,以色列人即将进入迦南地,在约旦河东的旷野上帝借摩西的口晓谕他们。以重申上帝诫命、律例、典章的方式,晓谕他们进入迦南地后,如何具体的敬拜上帝、学习律法、传承信仰以及彼此相爱。意思是,一群蒙上帝救赎而出埃及的百姓,在进入应许之地后,如何具体呈现出一个健康美善的福音社群样式。

《旧约·申命记》非常清晰地帮助我们看见,构建健康美善的基督徒社群,以下几个要素不可或缺。这些要素,明显并非是刀剑的强制,也不是利益的驱动。这一社群的构建,甚至都不是建立在血缘民族的认同和共同的理想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乃是来自于上帝启示的真理和信仰群体对这一真理的回应。

根据《旧约·申命记》中的记载,构建社群的要素有以下三点:

⦁ 教导体系——教训、吩咐、诫命、律例、典章。
⦁ 牧养体系——各样节期、献祭的礼仪、利未人。
⦁ 治理体系——以色列的首领、长老、官长人员。

这也成为日后在整个旧约历史中,上帝教导、牧养、治理以色列民的三条路径。

⦁ 上帝差遣先知教导他们:以《出埃及记》的律法为基础,这是教导体系。
⦁ 上帝设立祭司牧养他们:以《利未记》献祭条例为基础,这是牧养体系。
⦁ 上帝膏立君王治理他们:以《民数记》官长体制为基础,这是治理体系。

二、教导体系是构建福音社群的根基

1、教导真理的规模,是构建福音社群的根基。

《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上帝在西乃山上,颁布了律法。《旧约·申命记》是对西乃山律法的重申、解释和应用。当以色列人安营在约旦河东岸、摩亚平原,即将进入应许之地时,摩西停下来再一次向以色列人传讲、解释、应用上帝圣洁的律法、诫命、律例、典章。换言之,《旧约·申命记》这一真理的规模,是以色列人将来要在应许之地敬拜上帝、传承信仰、彼此相爱,构建圣约社群的真理基础。

接下来,笔者将以在《旧约·出埃及记》和《旧约·申命记》中都出现的十诫为例,来阐述《旧约·申命记》中教导真理的模式,以及这一模式是如何构建福音社群的。因为,十诫乃是旧约律法的总纲和信仰的核心文件,最能清晰反映出旧约律法教导体系的真理规范。

十诫的前四诫表述了一个垂直的信仰:爱那一位看不见的、先爱我们的神——这是“真信仰”的表达;十诫的后六诫乃是垂直信仰的水平表达:爱那看些得见的、不可爱的人——这是“好社群”的表达。换言之,十诫这一“从真信仰到好社群”的路径本身,展现给我们一个要点:基督徒福音社群生活的起点,乃在于教导真理的信仰。

十诫的前四诫,呈现出美善的敬拜,敬拜独一的真神(真信仰);十诫的后六诫呈现出美善的关系,尊重自己的邻舍(好社群)。十诫的前四诫表达内心的敬拜,侍奉上帝(真信仰);十诫的后六诫表达外在的治理,服侍邻舍(好社群)。

换言之,只有真信仰才能带来美善的福音社群,因为若拿掉了前四诫人对上帝当有的敬拜,后六诫中所呈现的人与人之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就都失去了根基。离开了上帝自己启示的圣道,人就只能以刀剑、利益、血缘、梦想为根基,为自己构建一个脆弱不堪,不能爱神、也无法爱人的“坏社群”。

《旧约·申命记》中的十诫提醒我们,只有真信仰,才有好社群;没有真信仰,就没有好社群。就像旧约时代迦南人以偶像(假信仰)为根基所构建的社群,呈现出来的就是:拜偶像、凶杀、淫乱、贪婪、不义(坏社群),以致“罪恶玷污了那地”。后来在列王时期,以色列人拜偶像(虚假的信仰),同样引起一系列个人性和社会性的罪恶泛滥。

教会是一个可见的信仰群体,这一信仰社群是以整本圣经的真理为根基。然而,自近代启蒙运动以降,特别是近百年“自由主义”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教会内部“基要主义”的反弹,使得教会渐渐失了圣道的坚固根基。于是,教会开始从世界中寻求出路:以个人亲密的关系、群体共同的兴趣爱好、同质化的群体类型,或者东方专制主义的强压,作为构建社群的基础。

据笔者粗略观察,一些有历史背景的传统教会,常常容易以一位属灵的长者为这一社群的纽带,而一旦长者离世或跌倒,整个群体的信仰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和不可避免的衰落。

而另一些新兴年轻的教会或青年团契,常常以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同质化的需求,为整个群体的基础。这极易导致只有群体(俱乐部)而没有真理根基的可怕后果。所以,教导真理的规模,是构建福音社群的根基。

2、教导恩典的救赎历史,是构建福音社群的根基。

在旧约时代,以色列人被建造成为一个整体、一个信仰的社群。并不是因为他们曾经一起在埃及为奴,一起同甘共苦。因为,即使在一起受苦的人,也可能仅仅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互相伤害中塑造一种暗黑丛林法则。事实上,以色列人成为一个社群,甚至也不是由于他们之间血缘关系的纽带,对家族、民族的身份认同感。

新约使徒保罗认为,他们成为一体,乃是因为他们都蒙受了同样的救赎和恩典。因为,他们“一起吃逾越节的羊羔”,那羔羊——就是主基督。因为他们一起“都从海中经过,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并且,都吃了一样的灵食,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

可见,一个福音的共同体、一个健康的社群,并不是基于人们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乃是基于人们共同的信仰根基、并且被这一信仰所塑造的身份基础。而救赎的历史事件,恰恰是影响一个人信仰、身份、人生的最核要素。

再看旧约十诫的呈现。《旧约·申命记》中,十诫的内容结构呈现出一种从“救赎的恩典”到“美好的社群”的典范路径:上帝用“命令语气”颁布十诫的内容(美好的社群样式)之先,在“序言”中先用“陈述语气”表达了救赎的历史事实(救赎的恩典事实):“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

换言之,上帝先赐下救赎的恩典,然后才颁布十诫命令这群被救赎的百姓,成为圣洁的国度(美好的社群样式),来回应救赎的恩典。由此可见,救赎恩典的历史事实与美好福音社群的构建,两者之间犹如树根与果子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若没有信仰中上帝救赎恩典的事实,以及人们对这一恩典的回应,人们构建社群的路径,就只能是“道德榜样式”的、“律法主义式”的路径,以及深植于背后的“暗黑丛林法则”。基本上,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社群样式,就是如此。

道德主义所呈现出来的结果,或许看似与人们对救赎恩典回应所呈现出来的结果一般无二,其实却有着根本性的差异。道德主义的社群,最终只能带来骄傲和恼恨、自私和自利。人们表面被维系在一起,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联合。而对恩典的回应却能带来持久的、生命中的谦卑与相爱。故此,教导恩典的救赎事实,是构建福音社群的根基。

3、教导应许的盼望,是构建福音社群的根基。

《旧约·申命记》第6章第1-2节说,“这是耶和华你们神所吩咐教训你们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们在所要过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好叫你和你子子孙孙一生敬畏耶和华你的神,谨守他的一切律例诫命,就是我所吩咐你的,使你的日子得以长久。”

一个信仰社群真正被建立起来,一方面需要深深扎根于恩典的救赎历史;另一方面,也需要深深地盼望于那个未来的真实应许。意思是,只有过去站立在同一块磐石上,未来生活在同一座圣城中,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现在才能有真实的生命联结、深刻的彼此相爱。

上帝赐给以色列人一个具体的应许,这一应许不仅涉及他们这一代,还涉及未来的许多代。蒙救赎的百姓如何才能在应许之地长久地过日子呢?就是盼望上帝真实的应许:带着的盼望,过日子。事实上,这一信仰中的“预言”,在《旧约·申命记》中被反复的提及(共有几十处),以言明信仰中真实的应许和盼望,是构建圣约社群的根基。

换言之,没有上帝的话,没有信仰一代一代地传承,没有子子孙孙敬畏耶和华,就意味着“你的日子”不能“得以长久”。这也可以说,意味着整个社群无可避免地走向崩溃。就如千年以后,以色列人拜偶像、不信神、不公义、强暴、淫乱等罪恶,让这一福音的社群最终走向崩溃。而以色列人被掳于巴比伦帝国,“在天下万国中被抛来抛去”,就是这一福音社群崩溃的后果,也是这一福音社群崩溃的具体展现。

上帝救赎之恩(出埃及),建立了以色列人的福音社群;上帝审判之果(被掳巴比伦),使得这一福音社群走向崩溃。

4、小结

故此,《旧约·申命记》中的教导体系,是构建福音社群的根基。教导真理的规范,教导恩典的事实,教导应许中的盼望,由此为根基建立起真理基础下的、美善福音社群。如何构建真实、美善的基督徒社群?《旧约·申命记》呈现给我们:以上帝的诫命、律列、典章中,所呈现真理的规范、恩典的事实、应许的盼望为根本。除此以外别无根基。

三、牧养体系是构建福音社群的平台

如前文所述,基督徒福音社群的构建,乃是基于教导体系,真理的规模在一个群体中被传讲。那么,是否教会有了纯正的信仰根基,就一定能构建起健康、美善的基督徒社群?

显然,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真理若不能实实在在的在一个群体生活中被落地,在一个文化处境中被应用,个体生命若不被恩典的福音来更新翻转,整全的世界观若不能在永恒的视角中被建立起来,教会在这个世界中那种超越世界、又回应世代的美善福音社群,就依然无从谈起。

然而,真理落实到个体生命、群体生活中,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程。笔者认为,这一过程本身,其实也就是信仰建造、生命成长、见证福音的过程。因此,牧养体系所建立起的平台,帮助圣约的子民将信仰真实的落实在个体生命和群体生活中,是其中的另一关键之所在。

1、真理落实于个体生命中

《旧约·申命记》记载,以色列人在每一个安息日,全家人(包括奴仆和牲口)都要放下自己惯常的、一切正当活动,把这一日独特分别出来,全家聚在一起敬拜上帝。显然,这样每周一次的重复动作,在周复一周、年复一年中,不断的将信仰烙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信仰成为一种生命的习惯和最自然的状态。

而每一次的安息日,对每一个个体生命来说,都显然构成了一次信仰的挑战。它挑战人们暂时离开世界的日常活动、单单只敬拜上帝。而这一挑战同时又是一个极大的祝福,人们不断被挑战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被祝福的过程。这是真理具体落实在个体生命中的真实表达。

并且,除日常的安息日外,人们每一天的生活也同样在不断地听律法、献祭和各样节期中度过。事实上,教导律法、献祭、过节,都是在不断地重述救恩的历史,将信仰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旧约·申命记》牧养的焦点,就是借着教导律法、献祭和节期,不断以可听(宣读律法)、可见(献祭)、可经历(节期)的方式,聚焦可信的信仰(福音)。不仅在理性上认识这个真信仰,还在生活中真实的听见、看见、经历这一信仰。并将信仰落实在个人生命和群体的生活中。

2、个体生命联结于群体生活中

《旧约·申命记》教导,除日常的安息日,一家人聚在一起敬拜神以外,上帝还特别设立了重大的节期来牧养、联结这一圣约的群体。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要“在耶和华你神所选择要立为他名的居所”来守这些节期,来帮助他们以群体的方式,一起来敬拜上帝。

一个需要被特别注意的事实:上帝不是吩咐以色列人在各自家里或者三五成群的方式来守这些节期。乃是命令他们按上帝的吩咐聚集,在特定的地方(耶路撒冷、圣殿里),聚在一起来庆贺这些节期。这一点,对今日教会随意放弃主日公共敬拜,转为家庭小组的方式来守主日的策略,无疑构成一个巨大的提醒。

很显然,这些节期的设立,是为着联络这一信仰的群体,使他们不是各自为政,而是联络如同一人;使他们不仅仅在个人生命中经历信仰,也有机会在群体的生活中经历信仰;使他们的真信仰,实实在在地落实在群体生命中,呈现出好社群的样式。

当代基督徒,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容易强调个体生命与耶稣基督独特的关系(在某个意义上来说,这是重要的)。但与此同时,却往往忽略了真实地委身在一群人中,以群体的生活方式,认识信仰、体验信仰、经历信仰、实践信仰。这无疑将信仰的群体性弱化,而拔高了信仰的个人性。

事实上,只愿意个人生命成长,不愿意委身群体,教会就会如同一盘散沙,而不像一个“身体”;教会中就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属灵人”,却难以形成肢体相互配搭、丰富的“国度样式”。然而,信徒从来都不是一个一个的散兵游勇,乃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兵团(基督的精兵)。事实上,只有在群体的生活中,建造信仰、更新生命、操练顺服、彼此舍己、彼此相爱,这才是信仰落实于生命、生活的主要方式,也是基督徒构建福音社群的主要表达。

4、小结

《旧约·申命记》中,上帝设立牧养的体系,使以色列人将信仰真实的落实在个人生命和群体生活中,使信仰生活化,使生活信仰化。这一牧养平台,一旦塑造出彼此相爱的真实委身、群体生命的活泼相交,信仰便开始呈现“国度化”的样式。如此,好社群的样式才呈现出来。

四、治理体系是构建福音社群的表达

一个福音的群体,不仅需要共同的真理根基、活泼的牧养平台,同样也需要公义的治理标准。

《旧约·申命记》第16章,第18-20节:“你要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各城里,按着各支派设立审判官和官长。他们必按公义的审判判断百姓。不可屈枉正直。不可看人的外貌。也不可受贿赂。因为贿赂能叫智慧人的眼变瞎了,又能颠倒义人的话。你要追求至公至义,好叫你存活,承受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

1、公义在其中行走

《旧约·申命记》十二章之后,记载了各样的条例(治理):敬拜的条例、分别为圣的条例、节期的条例、惩罚的条例、战争的条例、商业的条例等等。以色列人伏在这些条例(治理)之下,就在这一群体中凸显出上帝的王权,表明这是一个被上帝王权统管的群体。条例,意味着治理规范的产生。

基督徒福音社群,最终一定会有一个表达,就是圣洁公义的神在他们中间居首位、掌王权。在任何一个群体中,当公义缺失的时候,社群的美善就无从谈起,社群的丑恶就压都压不住。人们在其中,就会潜移默化的形成越来越多的“潜规则”。虽然,每个人在良心深处都有深深的不安,并且隐约发现了其中的“扭曲”和“别扭”,或者明明知道这些“潜规则”是违背圣经的,但通常依然没有一个人愿意明确指出来。

因为,曾经那些勇敢指出来的人,最终都被边缘化了,或者以各样理由被“开除教会”。虽然,这一群体、这间教会在表面上,看起来依然是“合一”的,但事实上里面早已经四分五裂了。而“里面的四分五裂”与“外面的高度合一”,将会内外夹击、共同塑造一个丑恶、虚假的群体。

所以,《旧约·申命记》不断地、反复地强调不可“枉法”,就是不可不公义,不可不惧怕神。因为,被真理、恩典更新的圣约百姓,活在一个美善的福音社群中,一个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公义在其中行走。

只有当人人都敬畏上帝的时候,才能以公义待邻舍;只有当人人都以公义待邻舍的时候,公义本身才能在一个社群中不断被激荡,不断被呈现出来;只有当公义在一个社群中深入骨髓的时候,才是信仰在这一社群中的真实表达。此时,福音对社群的塑造,对时代、文化、处境更新的道路才算走完。当福音对一个群体更新的路径一旦走完,美善福音的社群样式,才能渐渐呈现出来。并且将以有力的公共见证,反身性的见证信仰。

2、恩典在其中表达

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些公义条例的颁布中,同时不断地穿插着另一个主题,“恩典”与“怜悯”。穷人、寄居的、奴婢,应如何怜悯他们;被掳的妇女、长子、逆子,应如何地恩待他们;妇人、病人、穷人,应如何地保障他们。换言之,以色列人伏在这些条例(治理)之下,就在这一群体中凸显出上帝的恩慈,表明这是一个被上帝恩慈和怜悯恩待的群体。健康美善的福音社群,最终一定会有一个表达,就是圣洁公义的神在他们中间居首位、掌王权;同时恩典怜悯的神在他们中间真实的施行医治与同在。

在任何一个群体中,当恩慈缺失的时候,社群的美善同样无从谈起。人们在其中,个人专顾自己、自私自利、彼此坑害,生命就会越来越刚硬。而刚硬同样是可以传染的。因为,“不法是事增多,人心就渐渐冷淡了。”若公义是社群的骨架,恩慈就是社群的肌肉。它让公义更有血有弱的、实现在社群中。

《旧约·申命记》的这一治理体系,就是在不断地凸显,在一个健康美善的福音社群中,公义的判断要被实施,恩典和怜悯的慈惠也要被表达。以此彰显一个健康的圣约群体,愿意伏在基督的主权之下,享受公义的判断和恩典的赦免。

3、小结

公义和慈爱,正是福音的表达。换言之,美善社群的建立,最终就是福音在其中的彰显。然而,罪人天然的本性就是反福音的,就是不公义、也不慈爱的。如此,公义和慈爱(福音)如何才能持续不断地在一个群体中彰显呢?就是透过规范性的治理。

上帝不仅以圣道教训百姓明白真信仰,以牧养渠道帮助百姓将信仰落实在个人生命和群体生活中,还以规范性的治理帮助百姓活出公义和慈爱,回应恩惠的福音。故此,公义和慈爱的治理是一个美善的社群的最终表达,又是达成美善社群的重要媒介。

五、结语

在变革转型的时代,教会不仅担负福音使命,靠着耶稣基督恩惠的福音,将人的心意夺回,抢救灵魂;也必须面对整个时代和文化的挑战,回应所处的时代和文化,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将阻碍人心认识福音的石头挪去。

而回应整个时代和文化的挑战,绝不可能仅仅靠着几个“属灵勇士”,而是需要每一位基督徒将自己放在一个真实的群体中,带来群体性的公开见证,以基督国度的样式在这世上的国度中彰显基督的荣耀。面对这一挑战,基督徒美善社群的构建,就是极其重要的见证主名的方式。

就如在初代教会耶路撒冷所呈现的样式:“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掰饼、祈祷。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掰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这段经文所描述的复兴场景,不仅是基督徒个体数量的增长(门徒约添了三千人,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更是公共群体见证力度的增强(众人都惧怕,信的人都在一处,得众民的喜爱)。教会地建造,不仅仅是“数量”地增长,还是“质量”地提高。故此,基督徒社群的建立、群体见证主名的方式,是教会在这个时代急需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然而,时代的挑战如此真实,外在政治的逼迫、内在基要派的思维、周围世俗化的挑战。总是构建健康、美善的基督徒福音社群的阻拦和仇敌。教会该何以为继呢?

《旧约·申命记》提醒我们:以教导体系为根基,强调真理规范的原则、救赎恩典的事实、福音中真实的应许;以牧养的体系为平台,将真信仰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个人生命和群体生活中,联络肢体如同一人;以治理体系为表达,将公义和怜悯交相辉映地呈现在一个社群中。以“真信仰”为根基地“好社群”就被被真正建立起来。

参考书目:
  1. 《圣经·申命记》中文版(和合本)。
  2. 《圣经·使徒行传》中文版(和合本)。
  3. 《圣经·哥林多前书》中文版(和合本)。
  4. 曹庆恩。“真信仰,好社群”。《教会》52期,2号(2015年3月):52-56。
  5. 维基百科词条:“社区”。查阅于2022年2月28日https://zh.wikipedia.org/wiki/社区。
  6. 费孝通。《乡土中国》(修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 王怡。“看得见的山上之城”,《灵魂深处闹自由》。2010年9月8日。查阅于2022年3月4日,https://www.pastorwangyi.org/post/看得见的山上之城。
  8. 王怡。“圣经与传统:威斯敏斯特信条编辑前言”。2013年。查阅于2022年3月4日,https://www.pastorwangyi.org/post/圣经与传统:《威斯敏斯特信条》编辑前言。


论文:真信仰,好社群
Picture of 阿言

阿言

立世数十载,蒙召十余年。基督门徒者,教会传道人。以传道、授业、写作,为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