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言

Light and word

阿言

立世数十载,蒙召十余年。基督门徒者,教会传道人。以传道、授业、写作,为志业。

论文:《启示录:属灵的征战》

——《启示录》第12章1-6节

引言

1、研究《启示录》的原因及意义

a.《启示录》,一卷被广泛误解的书卷

学界对《启示录》这卷书的研究及解释,历来争议颇多。对这卷书的解读也五花八门、各执一词,且多缺乏解经规范。就如使徒彼得所言:“其中有许多难明白的经文,许多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成沉沦。”导致这一状况的缘由似乎显而易见:启示录的文体(天启文学)使然。这一新奇的文体,令许多人得到了天马行空、肆意发挥的机会,但也导致了许多良莠不齐的观点,充斥在教会之中,令信徒更加迷惑不解。

对许多人而言,《启示录》是一卷“稀奇古怪”的书,里面充满了许多奇特的画面:“七角七眼的羔羊”、“长相怪异的兽”、“天上的碗和号”、“大红龙”、“无底洞”等等。换言之,全书充满了许多戏剧性的画面、令人难明的符号、意义深远的数字、以及玄幻色彩的情节和场景。这使得人们对《启示录》的误解颇深。

面对这卷书,人们大多持以下几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且大都不太健康。

一方面,总有许多“无学问”的人,在这卷充满奥秘的书卷面前,扮演内行专家、言之凿凿的同时,却是牵强附会,发明了许多错谬怪异的思想。事实上,在教会历史中,大量的异端都以这卷书为自己错谬理论的支撑。似乎真正明白这卷书的人比较少,便助长了许多“假教师”坑蒙拐骗的底气。

另一方面,一些“不坚固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总喜欢听一些稀奇古怪的“新道理”,对“无学问”的胡乱解释,趋之若鹜、充满热情。喜欢以一种“新闻式”的方式解释这卷书,将当下的一些时事,攀扯到《启示录》的预言中,认为这乃是某个预言的“应验”。

第三种状况,虽与前两者不同,面对这卷“难理解”的书卷,望而却步,不敢阅读和解释。更有甚者,视这卷书如豺狼虎豹、唯恐避之不及;或者干脆认为这卷书是不可理解的,于是就对这卷书置之不理。这种做法,实为因噎废食,也失去了从这卷书中吸取宝贵真理的机会。

盼望本文能以一斑窥全豹,借着对《启示录》的简要介绍和12章1-6节的解释,抛砖引玉;盼望本文也能稍微破除上面三种错误观念,切实帮助一些对这卷书有困惑的基督徒。并且,使我们从这卷书中得着切实的帮助,如同从别的书卷得着帮助一样。

事实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启示录》这卷书,并没有发明任何新奇的道理,它不过是将圣经其他65卷书中的宝贵真理,用一种不常见的文学题材(天启文学)和修辞手法(象征),又讲了一遍而已,且丰富多彩。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这卷书“回应或暗指、间接引用旧约的经文,达250多处。”意思是,它所讲述的真理,皆来自已经成文的旧约圣经。

b.启示录,一卷安慰中国教会的书卷

上帝透过《启示录》这卷书,清晰揭示了祂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旨意与计划。并且,启示给教会知晓:在整个计划之中,最中心的角色乃是教会的元首——耶稣基督。祂曾经征战,是教会今日也要面临征战的原因;祂已经得胜,是教会最终必将得胜的基础。

当我们研究启示录的时候,发现在初代教会有许多的基督徒,因拒绝敬拜恺撒而不断的遭受逼迫;而另一些人则在逼迫的重压之下,妥协了信仰的立场,重新回到犹太教中。所以,这卷书一方面能鼓励那些为信仰的缘故,受到迫害的信徒;另一方面,这卷书也警戒那些想要向着这个世界妥协、出卖信仰的人。

对于如今身处逼迫的中国教会而言,毋庸讳言,这卷书将大有裨益。因为,这卷书在本质上,其实是在回答一个基督信仰中最核心的问题:到底谁才是主?而在逼迫的处境中坚持基督是主,是信仰最核心的要求、也是信徒需要坚守的底线。

c.为何要研究《启示录》第12章

如前文所述,政教冲突是《启示录》这卷书写作的时代背景。使徒约翰把初代教会的这一惨烈征战,描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又给了它一个独特的属灵高度:第12章的两个异象使我们看见,所有征战的背后都是属灵的征战。约翰将地上的征战(逼迫),放在天上征战的大背景之下去观看。所以,戈登·菲和道格拉斯·斯图亚特认为:“第十二章,是整卷书的关键”。

他们认为:“第十二章是这卷书绝对的中心,不仅是从文学叙述的整体构思角度,而是从这里一切的神学角度(12章)和历史原因(13章)都是如此。12章的两个异象,是理解这卷书神学的钥匙。基督降临与升天(12:5,通过描述其开始和结局回顾了整个故事),他打败了龙(在7-11节以天上的征战来描述),如今龙开始给基督的百姓带来灾难。撒旦知道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他会逼迫弥赛亚的百姓(从而指向13章),他们将借着基督的死并为此做见证战胜撒旦,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将在所不惜。”

所以,对《启示录》12章的研究,或者可以成为我们对整本《启示录》一窥究竟的关键钥匙。

2、本文的写作步骤及思路

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呈现这篇文章。

首先,笔者会试着分析《启示录》12章1-6节的文本。包括对这段经文原文(希腊文)的查考和翻译。在此基础上,笔者将会以中文圣经(和合本)为基础,尝试比较几个不同的中文圣经版本(新译本,吕振中译本,当代译本,中文标准译本),来确定解经时所要参照的中文圣经文本。

其次,笔者将会考察并呈现经文的历史背景。包括经文的原作者、写作时间、第一受书人、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尝试说明这些历史背景,对正确理解这段经文的原本含义有何帮助。笔者会在这个部分,特别指出《启示录》这卷书的独特文体,以及这一文体的特点,来为下一步的逐节解经奠定基础。

第三,笔者将呈现《启示录》这卷书的文本结构,分析这段经文(启示录12章)的上下文;并说明这段经文,在整卷书上文下理中的作用。

第四,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参考不同的解经书,对这段经文进行逐节解经分析。包括但不限于对字词、句子的分析:包括特定关键词的意思、语法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分析;也包括学者们对此不同意见的呈现综述,最后笔者会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在这个部分主要参考的解经书有:丁道尔的《启示录注释》、孟恩思的《启示录》、魏司道的《启示录研究》、《精读本圣经注释》、倪柝声《启示录释义》、《活石新约圣经注释》等。

第五,在逐节解经的基础上,笔者将给出最后的解经结论;并根据解经结论,简要说明如何将这一神学结论应用于个人生命、教会服侍和时代处境中。

最后,笔者将给出本文的参考书目。

一、经文的文本分析:翻译、背景、文体

1、《启示录》12章1-6节原文翻译

【12:1】而且,大的异象在天上被看见了。有一个妇人,身上披着日头。并且,月亮,在她的脚下面。并且,十二个星星的王冠,戴在她的头之上。
【12:2】并且,在她的子宫里,有了(孕)。而且,喊叫,承受生产的痛苦和折磨。
【12:3】然后,在天上,另一个异象被看见。且看哪!一条大的红龙,有七个头和十个角。并且,七个王冠,戴在他的头上。
【12:4】并且,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并且摔下它们到地上。然后,龙站立在将要生产的女人面前。为了要在她生产的时候,吞吃她的孩子。
【12:5】然后,(妇人)生下一个男的孩子。即将用铁作的权杖,管理所有的国家。并且,孩子被取走,去向神那里和宝座那里。
【12:6】然后,女人就逃往旷野,在那里有从神那里预备好的地方,使得那里喂养她一千两百六十天。

2、《启示录》的历史背景

几乎绝大多数的解经家都认为:在大约第一世纪的末期,使徒约翰被流放到“拔摩海岛”,写下《启示录》这卷书,并且将这卷书传于小亚细亚的七间教会。

虽然在过去几个世纪,关于这卷书作者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但,启示录自身宣称是由“约翰”所写(1:1、1:4、1:9、22:8)。当他向读者介绍自己的时候,称自己为:“我-约翰,就是你们的弟兄,和你们在耶稣的患难、国度、忍耐里一同有分,为神的道,并为给耶稣作的见证,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岛上。”D.A.卡森说,“作者没有再说其他有关自己的话,暗示作者是一位读者相当熟悉的人。在第一世纪末,哪一位约翰会比使徒约翰更为小亚细亚的七教会更熟悉呢?

在第一世纪末期,多米提安(或作“多米田”)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多米提安不同于他的前任者们,那些前任者都是在死后才被人尊崇为神明,而多米提安在活着的时候,就公然宣称自己就是神(他要求他的人民称他为“我们的主和神”),并强制整个帝国都要崇拜皇帝(当神明一般来崇拜)。

然而,基督徒相信唯独基督才是唯一的主和神,他们拒绝崇拜真神以外的任何人。于是,他们就被罗马帝国怀疑为“无神论者”、“对帝国不忠”,并且由此成为了被逼迫的对象,有时甚至要面临死亡的威胁。

当越来越多的基督徒,面临来自罗马帝国的逼迫的时候:有些人至死不渝;有些人否认信仰;有些人做出某种妥协以明哲保身;有些人改信受官方认可的犹太教;有些人“家业被夺去”受到经济的损失;有些人在假教师的迷惑中迷失了真道。

换言之,《启示录》乃是写给当时正在遭受逼迫的教会。教会在当时,外有罗马帝国的逼迫 (1:9、2:9)、内有异端的侵袭 (2:2、2:9、2:13-15、2:20)。在内外交迫之际,主借使徒约翰写下卷书。《启示录》这卷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鼓励基督徒坚守忍耐和激励他们盼望到底,而写的。

3、《启示录》的文体特点

《启示录》是一卷充满安慰和盼望的书。然而,它究竟是如何准确、丰富地传达安慰和盼望呢?事实上,理解这卷书的文体、以及文体的特点,几乎是一切解释的前提。正如:戈登·菲和道格拉斯·斯图亚特所说:“启示录解经的第一个要诀,是仔细研究它属于哪一种文学类型。”

这卷书的文学体裁非常复杂,因为它包含了三种文学题材:书信、预言和启示,并且融为一体。

a.首先,《启示录》是“书信”

似乎这一点最明显不过。因为,它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典型的书信格式(1:4、22:21)。并且,这卷书确确实实就是写给小亚细亚七间教会的书信,书中内容要么安慰、要么责备,都是非常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对教会现场的教导和牧养。所以,我们可以用解读书信的方式解读《启示录》。这意味着,这卷书本身承载着真实的历史背景、社会处境、以及教会此时此刻的需要。

b.其次,《启示录》是“预言”

当约翰被嘱咐把所看见的、所听见的写下来的时候,当即表明自己其实是“被圣灵感动”(1:10)。很明显,这是旧约先知写作“预言”文体的时候,常用的典型的格式。并且,启示录本身也自我证明,这本书的文体为预言(1:3、22:7、22:10、22:18-19)。

所以,启示录具有“预言”的文学特征。它宣告了将来要发生的事,也对着当代人宣讲真理(通常预言的重点都在于此):它为了回应教会外在的逼迫和内部的世俗化、异端的侵扰,非常有意识的针对信徒当前的处境说话:或安慰或责备;它也使用了大量“神秘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与数字的象征”来精心地构建这卷预言书。

c.《启示录》是“启示”

《启示录》是启示,属于天启文学,这一点尤其重要。甚至,作者为了强调这一点,在启示录的第一章第一节就直接表明出来:“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神赐给他,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他就差遣使者晓谕他的仆人约翰。”(启1:1)

J.斯科特·杜瓦尔和J丹尼尔·海斯提到,天启文学这一文体,“通常是借着异象,将上帝介入人类历史,并且要战胜邪恶势力,并建立他永远的国度的应许,传达给某些著名的人物。”他们进而指出:“大部分的学者相信其实著作的根源是希伯来的预言文学(以西结书、但以理书、撒迦利亚书和部分以赛亚书),以强调性的预言形式,针对危机的时局而写。”

戈登·菲和道格拉斯·斯图亚特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启示著作的‘内容’常常是以异象和异梦的形式呈现,它的语言是神秘(有隐藏的意义)和象征性的。”并且,他们进一步说:“启示著作的意象常是各种幻想出来的事物,而不是真实的事物。例如,七头十角的兽(启13:1),身披日头的妇人(启 12:1),尾巴像蝎子头像人的蝗虫(启 9:10),等等。想象或许不一定出现在事物本身(我们了解兽、头和角),而在于它们怪异的组合。”

除此之外,启示著作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也是大部分解经家都注意到的一个特点:作者喜欢使用数字的“象征性用法”而不是数字的“数学性用法”。举例来说,在启示录中最明显的一个数字“七”的象征性用法:宝座前的七灵(1:4)、七个金灯台(1:12)、右手中的七星(1:20)、书卷的七印(5:1)、七眼七角的羔羊(5:6)、七位天使(8:2)、七支号角(8:2)、发声的七雷(10:3)、地震而死的七千人(11:13)、七头十角的兽(12:3)、七灾(15:1)、七碗(16:1)、七座山(17:9)、七位王(17:10)。

如此,明白一些数字(比如“七”)的象征性含义,对于理解启示录这卷书就显得无比重要。根据旧约背景典故,以及犹太传统文化,七是一个“完全数”。它的主要的意义为:完全、完满、完美。所以,在这卷书中,常常用“七”来描述神自己,指神的完美、完全(七灵、七眼、七角);与此同时,启示录也用七来描述神自己的教会,指教会反映了神完美的形象(七灯台、七星)。第三,启示录也用七来描述神的工作,指工作的完满、完全(七印、七号、七雷、七碗、七灾)。最后,启示录也用七来描述魔鬼撒旦,指魔鬼假扮基督的荣耀(七头十角)。所以,启示录中数字(七、十、十二、三年半、十四万四千等)的意义,基本上都是象征性的,而不是数学性的。

启示录中很多奇特的异象和预言符号,虽然对我们来说非常陌生,甚至难以理解。但这些异象和符号,大多源自旧约圣经的异象图画和符号语言,或者来自救恩历史和众所周知的典故。而这,对于第一世纪的犹太人或者基督徒来说,是相当熟悉的一种文学题材。

虽然,启示录中的事件都是真实的,但它却大量使用了象征性的预言、高度形式化的词语,来谈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用现实性的、按照历史顺序、叙事体的方式来描述。这提醒我们,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读者需要从字面上去解释,那么启示录中很多的图景,都需要从象征性角度去理解。

二、经文的结构:文学结构、段落结构、上文下理

1、《启示录》的文学结构

《启示录》的文学体裁与圣经其他书卷非常不同。整卷书所展示的画面彼此堆叠、交替出现,却都带着相同的主题,以一种并行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展现、渐进推进,从而构成了这卷书的整体结构。

要想清楚理解启示录这卷书的结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认识到:这卷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个段落都是从基督的第一次降临开始,并以他的再来作为结束,从而覆盖了整个教会时代。最后几个段落更是向前进展,以最后的审判和新天新地作为结束。比如,在启示录中几个“七”的结构:给七个教会的七封信,七印、七号、七碗,这些七的信息是按照“主题”来排列的,而不是按照事件实际发生的先后顺序。换言之,这是一种平行的螺旋结构。

并且,在表现形式上,每个“第七”的事件,将开启下一个“七事件”。但每一个”七”本身,都在第七个事件中,象征基督的再来与最后的审判。换言之,“七”的结构,是使用不同的角度与主题,去描述同一个救赎的历史;并且,关于基督再来前的事件的预言,可以在实际的历史中重复地发生。

2、《启示录》第12章的段落结构

本段经文的上文(8-11章,七号地吹响),描述上帝对这个邪恶世界的审判,明显借用了《出埃及记》中十灾的场景,来表达上帝对这个邪恶世界的审判;本段经文的下文(15-16章,倾倒的七碗),七碗中装满了上帝公义的愤怒,表明上帝对这个罪恶的世界的审判,是剧烈的,无人能免。在两场审判中间,本段经文描述了一场宇宙性的属灵征战。

12章 描述了这场属灵争战的实质和背后的神学原因:就是基督(男孩)与撒旦(大红龙)的冲突,并且基督胜过了撒旦。但撒旦并不甘心,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就将怒气发泄在上帝子民的身上。这是上帝的子民与邪恶势力之间有冲突,背后的属灵实质和原因。

13章描述了这场属灵征战的历史呈现:撒旦的两个差役,海上来的兽(13:1-10)和地上来的兽(13:11-18),政治的势力与异教的势力联合起来逼迫上帝的子民。14章描述了这场属灵征战最后的结局:上帝在末日对他百姓的保守和对世界的审判。

故此,《启示录》第12章可谓高屋建瓴,在属灵的实质上和背后的神学上,回答了这场属灵征战的本质和背后的意义。所以,戈登·菲和道格拉斯·斯特亚特认为:“第12章是整卷书的神学关键”,因为它指出了一切属灵征战的本质原因和基督已经得胜的结局,以此来激励和安慰正在经历极大挣扎和困苦、逼迫的神的子民。使他们有盼望、能忍耐,因为他们只要跟随基督,就终将得胜。

3、《启示录》第12章的结构

很明显,第12章的三段经文,是“平行经文”。

首先,1-6节,以一种概括的方式,描述了天上的异象场景。大红龙与妇人、男孩的征战,并且诡计并未得逞。

紧接着,7-12节,描述了天上的征战场景。这一场景再一次描述了撒旦的失败和基督的得胜。

最后,13-17节,描述了地上的征战场景。撒旦在天上的征战中失败了,于是在地上就更加肆掠疯狂。但是,这依然不会改变事情本身的结局,因为那位在天上胜过它的上帝,依然在地上保守祂自己的子民。

三、经文的逐节解释

在十二章一开始的时候,经文展现给我们一幅图画:在天上有一个“异象”被启示了出来。在这个异象中,我们需要确定三个象征性的身份:“妇人”是谁?“大红龙”是谁?“男孩”是谁?将这三个象征性的身份梳理清楚,这段经文的基本内涵也就会一目了然。

1、启示录12章1-6节

a.妇人是谁?

【启12:1-2】天上现出大异象来:有一个妇人,身披日头,脚踏月亮,头戴十二星的冠冕。她怀了孕,在生产的艰难中疼痛呼叫。

第1节,经文描述,这个“妇人”充满荣耀,表现为“身披日头,脚踏月亮,头戴十二星的冠冕”(12:1)。丁道尔认为:“日头、月亮和十二星,也许是出自旧约中著名的典故:约瑟的梦(创27:9)。” 笔者认为,十二星确实会令人联想到旧约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但这里的“日头”和“月亮”,也许仅仅只是表达这个“妇人”的荣耀。那么,这里的妇人,极有可能就是指“旧约的以色列”。

第2节,经文提到,这个妇人怀了孕,正在忍受生产之苦,并且在下文中提到,她不断被撒旦逼迫。这是什么意思呢?回顾整个救恩历史不难发现,历代以来在旧约、新约,神的百姓都遭到敌对势力的逼迫。从创世纪3章15节开始,女人的后裔与蛇的后裔,就开始为敌,亚伯与该隐、以色列与埃及帝国等等,救恩历史中的征战从未停止。

下文中,第5节经文又说,这个妇人,生了一个“男孩”(透过下文,我们知道这个男孩指基督)。那么,她应该是指谁呢?有人认为,这是指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但笔者认为,若“妇人”在此是指马利亚的话,那么此处就是在这一处的解释上,使用了字面的意思来解释。然而,同一节经文的其他地方,却明显用了象征的手法处理。这明显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是一种解经方法的不一致。并且,马利亚也实在无法作为所有信徒的“母亲”(12:17)。

魏司道认为,“这是指旧约以色列盼望弥赛亚的诞生而言。”丁道尔说,“生产的时候到了(极至时候满足),以色列将要诞生弥赛亚。这妇人无疑是诞生弥赛亚的以色列;但到了下半章,这妇人便可以代表为信仰受逼迫的教会了。”

对早期信徒来说,旧约的以色列与新约的教会(真以色列)是一以贯之的,密不可分。所以,这里的妇人,应该就是指旧约的以色列、以及新约的教会。因为,在旧约,以色列在神的面前被称为神的“妻子”。在新约中,教会是羔羊的“新妇”,而“她其余的儿女们”,就是指那些神的子民。圣经说,“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我们的母”。所以,这里的妇人,应该就是指旧约的真以色列和新约的教会。

b.大红龙是谁?

【启12:3-4a】天上又现出异象来: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

第3节,经文描述说,这条“大红龙”长着七头十角,七颗头上戴着七个冠冕。在犹太文化中,“角”代表着力量和能力。所以,“十角”的画面,表明它的势力很大、力量很强。“七头”,在这里很有可能是象征性的用法,作者使用“七”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表达它权势的普遍性。

虽然它戴着“七个冠冕”,看起来好像妇人所戴的“十二星的冠冕”,但几乎所有解经家都认为,这是它窃取的冠冕和虚假的荣耀。摩法特将1节的“冠冕”译为“tiara”,将本节的冠冕译作“diadems”,以做区别识别。“diadems”指的是世上君王所带的冠冕,表明世上君王所具有的王权。这些冠冕与信徒的冠冕不同,乃是僭越的、王权的象征。

第4节,经文说,“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但8:10)。丁道尔认为:“正如号角之灾的好几处,三分之一代表可观却仍是少数的数目(8:7、8:8、8:9等)。意思是,恶者在其他天体的捣乱能影响到地上的局势。同时也表明,魔鬼虽然来势汹汹,但仍不过只是个下马小威风。”

这一点确实如此。然而笔者认为,这里“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若是指向“撒旦在其他天体的捣乱”,就显得过于字面理解“星辰”的意思了。况且,前文(12:1)中的“十二星”若以象征的意义指向“以色列”,但这里的“三分之一的星辰”,却以字面意思指“实际的天体”,就显得解经的逻辑不够一致。

所以,笔者认为,这里“三分之一的星辰”应该是指“堕落的天使”。因为,有一节很重要的平行经文,绝不应该被忽略。下文中第9节描述说,当撒旦摔下去的时候,“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启12:9)。这节经文与此处,“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应该互为平行经文。如此,解经的逻辑,便显得更加一致和谐。

然而,无论细节的争议如何,但关于“大红龙”究竟是指谁,却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争议。原因很简单,因为作者约翰在下文中,亲自给了我们解释:“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启12:9)

c.男孩是谁?

【启示录12:4b-5】龙就站在那将要生产的妇人面前,等她生产之后,要吞吃她的孩子。妇人生了一个男孩子,是将来要用铁杖辖管万国的(“辖管”原文作“牧”);她的孩子被提到神宝座那里去了。

第3节,经文说,大红龙想要吞吃即将出生的“男孩”。这意味着什么呢?许多解经家都指出,这表明了撒旦与“女人的后裔”(妇人生的男孩子)为敌的画面。整个旧约的历史都在告诉我们,邪恶的势力总是企图杀害“女人的后裔”(妇人生的男孩子):该隐杀害了亚伯,法老杀害以色列的男婴,哈曼计谋杀害在波斯的一切犹太人。

最惊心动魄的是,基督诞生之初,撒旦便借着希律王的手,想要将祂除灭(太2:13-18):魏司道说,“撒旦以为把基督钉十字架,便结束了神的计划,赢得了这场战争。可是,撒旦的智力总不及神,因为连这也是神救赎计划的一部分。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按着神的计划,击败了撒旦和恶人的计谋,并且从死里复活并被提升天(被提到神宝座那里去了),远离龙的势力范围了。”

第5节,经文说,“妇人生了一个男孩子”。“孩子”这个名词在希腊原文中,原本就是阳性的。意思是,“儿子”。但是,原文却还是在“儿子”这个名词上面,特别加了一个形容词“男性的”,来形容这个阳性名词。意思是,作者特别强调,这个孩子的性别是男性的。

并且,经文说,这个男孩子将来要用铁杖“管辖”万国。这里的“管辖”原文的意思是,“似牧养人般的管理”。这与旧约中“耶和华”的形象高度重合;但与此同时,这里也是在说当他再临时,将以大荣耀和权柄掌管万国。很明显,这呼应了诗篇第二篇,弥赛亚君王的形象。

那么,这个男孩子究竟是谁呢?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他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因为他是“女人的儿子”,他也是“统管万国”的,他是被蛇和蛇的后裔逼迫的,他也是升上高天、坐在父神宝座右边的。

d.发生了什么?

【启12:6】妇人就逃到旷野,在那里有神给她预备的地方,使她被养活一千二百六十天。
第6节,经文说,“妇人逃到旷野,在那里被养活。”在这场征战之中,男孩子被上帝保护,妇人也被保护,这使得大红龙的诡计无法得逞。而上帝保护的方式是给妇人预备了旷野。这表明,虽然教会在征战之中,但上帝依然保守他的子民。

在旧约中,以色列人曾经在旷野被上帝“养活”:上帝从天上降下吗哪给他们,(出16:4)。丁道尔提到:“对犹太人而言,旷野代表神的供应和神人亲密的交通。”并且,妇人在旷野的日子,与上文中两个见证人传道的日子(11:3),与下文平行经文中的“一载、两载、半载”(12:14)的日期,一模一样都是1260天。这其实就是三年半(七年的一半),犹太文化中“以一半来表示在过程中”。意思是,教会在征战的过程中,教会在见证主的过程中,教会在受逼迫的过程中,教会也在蒙神喂养、被神保守的过程中。

下文中的7-12节,以及13-17节,其实是12章1-6节的平行经文。接下来,笔者将简要梳理这两段平行经文,以使得12章1-6节的解经更加完整。

2、启示录12章7-12节

【启12:7-8】在天上就有了争战。米迦勒同他的使者与龙争战,龙也同它的使者去争战,并没有得胜,天上再没有它们的地方。

保罗提到属灵征战的实质就是与“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弗6:12),而约翰在此表明,除了男孩(基督)、妇人(教会)与撒旦争战外,还有天使天军也加入了这场争战。这里的米迦勒(启12:1,但10:13、但10:21,犹1:9),是天军的领袖(天使长),他带领着众天使与撒旦和它的跟随者们,在天上有一场争战。争战的结果是,龙和它使者失败了,以至于“天上再没有它们的地方”,如今它已失去在天上立足的地位。

【启12:9】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第9节经文,是解释性的经文。作者在此直接给出了“大红龙”的身份说明。首先,经文说,“大龙就是那古蛇”,很明显,这是说它是创世纪第3章,引诱夏娃的那条蛇;“又叫魔鬼、又叫撒旦”,答案已经非常明显。意思是,他是“毁谤者”(魔鬼)、又是“控告者”(撒旦)。并且,还是那恶者、迷惑欺骗人的。然而,约翰再一次重提,不但撒旦被摔下去了,连它的使者也和它一同摔在地上。这一点与前文相呼应(启12:4)。

【启12:10】我听见在天上有大声音说:“我神的救恩、能力、国度,并他基督的权柄,现在都来到了,因为那在我们神面前昼夜控告我们弟兄的,已经被摔下去了。

经文说,约翰又听见有“大声音”,这声音是一首得胜的歌。歌颂的理由是因为基督已经得胜了大红龙,撒旦已经被摔下去了。歌词中出现了一连串的颂词,“我神的救恩、能力、国度,并祂基督的权柄。”这里的颂赞,在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呼应了前文,那个男孩子“用铁杖管辖万国”、“升到天上”(启12:5)。

【启12:11】弟兄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
很明显,这节经文指出了我们得胜的原因是什么。12章的平行经文的美感,再一次彰显出来:5节说男孩得胜了,7-8节指出米迦勒得胜了,这里11节又说,弟兄“胜过它”。弟兄是如何胜过它的呢?不是靠自己,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意思是,是羔羊受死胜过了它、神的道胜过了它,所以弟兄也就能胜过他,这是一个整体。

然而,约翰在此处却描述说,胜过了它的“弟兄”在得胜的过程中,却充满了艰难:“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意思是,“弟兄”胜过它的方式,与羔羊胜过它的方式类似,就是流血、殉道。然而,殉道的基督徒即使失去了生命,也是一种得胜的表现,而非是被撒旦胜过的表现。因为,他们得胜的方式,就是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不再是“那一生因怕死而做奴仆的人。”

【启12:12】所以诸天和住在其中的,你们都快乐吧!只是地与海有祸了,因为魔鬼知道自己的时候不多,就气忿忿地下到你们那里去了。”

很明显第12节的经文,再一次与上文中第10节的经文,构成了平行经文:诸天欢呼。但目前信徒依然处在“地”上、“海”上,所以,还是会面临撒旦的攻击和各样的灾祸。“因为魔鬼知道自己时候不多”了,所以“就气忿忿地下到他们那里去”。但这依然给信徒极大的安稳,因为撒旦攻击信徒的原因,不是因为它可以无所顾忌、任意而行,恰恰是因为它“已经注定要失败”。所以,才想要利用短暂的时间来尽量的迫害人。 并且,这节经文,恰恰开启了12章13-17节的整个段落。

这一段经文,描述了天上的战争,借着米迦勒的得胜,重申了神的大能和基督的得胜。我们的安慰是:只要神的百姓至死忠心,持定主基督和祂的道,最终终将得胜;然而,经文也预告了撒旦会做最后的挣扎,虽然但它最终必然失败,但它依然想要破坏;信徒虽然暂时受苦,但最后终必胜利。约翰以此来激励、并安慰那些经历大患难的信徒。

3、启示录12章13-17节

12章的13-17节,是这段经文(1-6节)的另一处平行经文。

【启12:13-17】龙见自己被摔在地上,就逼迫那生男孩子的妇人。于是有大鹰的两个翅膀赐给妇人,叫她能飞到旷野,到自己的地方躲避那蛇;她在那里被养活一载二载半载。蛇就在妇人身后,从口中吐出水来,像河一样,要将妇人冲去。地却帮助妇人,开口吞了从龙口吐出来的水(原文作“河”)。龙向妇人发怒,去与她其余的儿女争战,这儿女就是那守神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那时龙就站在海边的沙上。

紧接着12节的经文,这段经文描述了撒旦对神子民的逼迫会继续开展。因为“男孩子”已经被提到天上;并且,在天上的征战中,米迦勒也已经得胜了。于是,在天上争战失败的背景下,撒旦便想要集中逼迫“妇人”和“她其余的儿女”。由此可见,教会的逼迫在本质上不是由人而来的,乃是撒旦在天上大败,恼羞成怒的结果。既然他失去了“天上”的战役,那么它的战场就只剩“地上”,它击打的目标,也就只能是那些“那守神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的人。

很明显,第14节与上文中的第6节是平行经文。“有大鹰的两个翅膀赐给妇人”表明了上帝奇妙的拯救,把妇人带到了旷野中。古时候,神的选民曾经由埃及逃至旷野,在那里上帝“养活”他们。并且,“大鹰的翅膀”可以叫人想起出埃及记的经文:“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出19:4)。

15节和16节,描述了大水的逼迫,以及大地的帮助。这一场景或许并无特别的典故来源,然而洪水在旧约常常指向极大的患难和困苦。洪水象征撒旦为迫害教会,而做出的种种破坏、攻击。但是,即使在极大的逼迫患难中,信徒依然有上帝的帮助和保护。教会在逼迫中靠着神奇妙的能力,依然奇迹般地得以保存了下来。因为,“地却帮助妇人,开口吞了从龙口吐出来的水(原文作“河”)”。

最后,第17节经文,很明显与前文第11节的经文,互为平行经文。龙因为无法伤害妇人,便迁怒于她“其余的儿女”(创3:15)。而经文非常明显地告诉我们,这些儿女就是“就是那守神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其实也就是11节所说的、靠着“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得胜的弟兄。

四、经文的结论和应用

1、解经结论

这是一段关于属灵征战的经文,凸显了以下几个真理和事实。

首先,上帝早已经击败了撒旦,上帝的得胜是整个宇宙最坚固的事实。虽然撒旦从起初,就逼迫“男孩子”(基督)、想要杀害祂。但是,它的计谋却无法得逞,因为,它已经从天上被赶下来了。在天上的征战中它已经失败了;地上的征战里,它也将必然失败。纵然撒旦的权势(罗马帝国的权势)无比猖獗、权势滔天,然而基督已经得胜了。撒旦并没有得胜、兽也并没有得胜。所以,基督才是主,恺撒并不是主。

第二,上帝的子民在地上,将继续与撒旦征战。因为,从天上的视角看,撒旦已经失败了;但从地上的视角看,撒旦还在继续猖獗。不过,虽然它在猖獗,但并不意味着它能得胜;相反,恰恰是因为它自知已经失败,所以才会抓住仅有的短暂时间肆掠在地上。如今,上帝的子民虽然在受苦,但天上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真实的属灵光景:教会是在打一场注定得胜的征战,虽然看起来正在受苦,但得胜的结局已经注定了。这会使信徒看见世事的变迁都在上帝的手中掌管,使信徒的眼光从地上转到天上,从今世转到永世,从而得着鼓励和安慰,走完今生的路程。

2、神学应用

基督已经得胜,我们如今还在征战之中,并且最终终究会得胜。这一真理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这一真理对我们有一个安慰、一个挑战和一个提醒。

a.安慰

我们这些跟随主基督的门徒,在经历暂时的苦难、逼迫后,终将完全得胜。主已经得胜,还有不多时候,我们就要完全得胜。因为,跟随基督的人,其实是在打那场终要得胜的征战。这一信息所带来的真实盼望和无比的安慰,是我们面对各样属灵争战时的力量。因为,我们是蒙保守的,所以无论经历何等大的失败、软弱、跌倒、犯罪,只要来到主面前,信靠顺服主基督,借着“羔羊的血,和弟兄所见证的道”,就能胜过魔鬼。

虽然信徒今生处在各样的挣扎和征战中,有时流泪哀伤,经历逼迫,甚至失去生命。但我们知道,主基督已经替我们得胜了罪恶、死亡和撒旦的权势。并且,主基督的权能永不会让我们失望。他借着自己的受苦拯救了我们,使我们虽然暂时受苦,终必得胜。这些都是真实的,甚至比我们易变的人生处境更真实,我们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信靠他的人必将永不失脚。

b.挑战

教会在这个世间,在这已然未然的“三年半”里,一边蒙保守、一边去征战。换句话说,信徒被上帝保守、也与撒旦征战。这两件事在教会中是同时发生的:在这期间上帝的同在与这期间撒旦的逼迫,是同时发生的。一方面,神在保守祂的教会,另一方面他们也会被撒旦攻击。这样,“教会的蒙保守”与“教会遭患难”,在今生就是时时刻刻交织在一起的;得胜的教会(已然)与受苦的教会(未然),在基督第一次降临与第二次降临的末世期间,也是相互交织的。

所以,教会如今在征战之中,需要预备自己的心志,需要有属灵的敏锐度。因为,今生主要的状态,其实是征战的状态,是牺牲、付出、跟随主、舍己的十字架道路,而非成功神学的道路。这是教会如今身处“已然未然”的末世光景所决定的,无人能逃避、也无能人避免。

c.提醒

虽然,撒旦已经失败,但它依然不甘心。因为它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所以,会表现得更加猖獗,去逼迫教会。彼得前书5:8节如此说:“务要谨守、儆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魔鬼在教会中,从来没有消停过。它不断欺骗人、不断发出各种谎言、不断引诱人离弃真理。

马丁路德说:“撒旦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它从不休息。如果它被打倒了,它会马上爬起来;如果它从前门进不来就会走后门;后门进不来就会打破天花板,直到它进来。”所以,我们需要警醒、谨守,去面对这一属灵的征战。特别在面对世俗化的挑战时,需要警醒自己麻木的心,提醒自己并非已经功成名就、完成任务了,乃是还在战场上打仗的士兵,不可懈怠。

参考书目:
  1. 卡森、穆尔(D.A.Carson,Douglas J.Moo)。《21世纪新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尹妙珍、纪荣神译。香港:天道书楼,第二版,2020。
  2. 饶柏·孟恩思(Robert H. Mounce)。《启示录》(The Book of Revelation),李忠晋、潘秋松译。美国:麦种传道会,年代不详。
  3. 戈登·菲、道格拉斯·斯图尔特(Gordon D. Fee,Douglas Stuart)。《圣经导读:解经原则》(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 ,魏启源、饶孝榛、王爱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 戈登·菲、道格拉斯·斯图尔特(Gordon D. Fee,Douglas Stuart)。《圣经导读:按卷读经》, (How to Read The Bible Book by Book),李瑞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 J.斯科特·杜瓦尔、J丹尼尔·海斯(J. Scott Duvall,J. Daniel Hays)。《圣经诠释之旅》, (Grasping God’s Word) ,世界e家翻译小组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6. 威廉·丁道尔(William Tyndale)。《丁道尔圣经注释:启示录》,(原书名不详),翻译不详。出版社不详细,出版年代不详细。
  7. 魏司道(Johannes G. Vos)。《启示录研究》,(原书名不详),赵中辉译。台北:改革宗翻译社,1977。
  8. 《圣经·启示录》(和合本),第12章,第1-18节。
  9. 查经资料大全。“精读本圣经注释:启示录”,查阅于2022年3月24日,http://www.godcom.net/chajing/New%20Testament/66Rev/66精读本圣经注释/66JT12.htm。
  10. 倪柝声。《启示录释义》,出版社不详,出版年代不详。

论文:《启示录:属灵的征战》
Picture of 阿言

阿言

立世数十载,蒙召十余年。基督门徒者,教会传道人。以传道、授业、写作,为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