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言

Light and word

阿言

立世数十载,蒙召十余年。基督门徒者,教会传道人。以传道、授业、写作,为志业。

随笔:丧钟为谁而鸣?

从前西罗亚楼倒塌了,压死十八个人;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吗?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13:4-5)

1无知,是一种罪

多年前,听周云蓬的那首民谣《中国孩子》,歌词写到:

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火烧痛皮肤让亲娘心焦
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
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吸毒的妈妈七天七夜不回家
不要做河南人的孩子,艾滋病在血液里哈哈的笑
不要做山西人的孩子,爸爸变成了一筐煤,你别再想见到他
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饿极了他们会把你吃掉
还不如旷野中的老山羊,为保护小羊而目露凶光
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爸爸妈妈都是些怯懦的人
为证明他们的铁石心肠,死到临头让领导先走……

每一句歌词,都藏着一个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大地之上,深重的苦难,几乎令人窒息。

其中,成都人的孩子,三岁小女孩李思怡,被独自关在家中,活活饿死……

母亲李桂芳吸毒,因偷盗被抓,被送去强制戒毒。李桂芳被抓后,曾不断极力哀求抓她的人,去救出被关在屋里无人陪伴的女儿李思怡,但都遭到拒绝。3岁幼女,被困家中,被发现时,倒在卧室门后,尸体都已经发臭……

经法医检查,她的小脚已经踢肿了,门后有一块脱落的漆。门上留有数道细细的血痕,右手指甲都抓破了。衣柜被翻,像是找吃的东西。根据痕迹,小女孩晚上似乎曾躲在衣柜里......

这一切都表明,她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因为饥渴、孤独、恐惧、绝望,曾经历过不为人知的痛苦挣扎……

你说,我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也从未听过这首歌。于是,“不知道”的人们,每天坐下吃喝、起来玩耍,并且岁月静好、活在当下。

只是,在一场场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面前。没有人有资格说,“我不知道”:假疫苗,毒奶粉,红黄蓝,七零九……

人们不是无知,而是故意遗忘。

因为,只有遗忘了这世间的悲惨,人才可以若无其事的继续原来的生活。
只是,悲惨世界的原本目的,不就是为了让人离弃自己,寻求上帝的吗?

2桥,从天降

当我昨晚正坐在餐桌旁,与家人一起,度过了众多平常日子中的一日。在千里之外的无锡。桥塌了。

是的,桥从天降。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故,并不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
每个事故的发生,都有一口巨大的锅,等待有人去背负。

超载的卡车,不一定是无辜的。只是,那么大一口锅,如果都安放在那辆本已超载的卡车上,它恐怕更会“严重超载”。

或许,这座桥是“临时工”设计、建造的,也说不定。

我们恨恶那些推卸责任,随意甩锅的人。
但,当锅一旦被人背起,我们又会再一次“得安息”。

因为,只要人生不遇见那辆卡车,生命就可以安然无恙。
或者,只要不从那座大桥下走过,人生就可以安然无恙。

当人们终于找到了灾祸的“原因”。整个悲剧,仿佛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直至最后消失不见。因为,“原因”终于找到了,主要与车有关,有桥有关,或许还与临时工有关。但,却与我无关。

看到有人对此留言。大意是,“当时就在几米之外,不幸中的万幸,灾祸没有临到自己身上。”
看到这里,悲从中来。因为,我们将灾祸与自己的生命,分离的太迅速了。

3.丧钟,为谁而鸣?

当丧钟响起,人们略带惊奇的目光,彼此询问,丧钟为谁而鸣?其实,在死亡面前,千里之外与三米之外的差距,并不大。

因为,在这世界上,凡活过的人,要么都死了,要么正在死。

如果,这,才是人生真相。
人们为何还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呢?因为,它终将为你而鸣!

哎!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因为,装睡的最高境界,不是欺骗了别人,而是连自己都蒙蔽了。

如果,一个桥从天降的灾祸,都不能让三米之外的人惊醒。
是否必须是要雷劈在自己身上,才能回过神来?

4.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当年911发生时,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一身的狼狈,背对废墟,走在人类最繁华的街道上,如行在死荫幽谷之地。

多少人抱头痛哭,多少人停下人生匆忙的脚步,转头涌进了教堂……
是的,“苦难是上帝的扩音器”,可以大声叫醒装睡的人。

这,几乎是苦难,最美的意义。

只是,20年后的我们,似乎连悲伤的能力都失去了,更无从寻求安慰。
人们略带好奇的眼神,观看着三米之外的灾祸,却居然觉得与自己毫不相干!

灾难不及己身时,袖手旁观;灾难降临己身时,又无法忍受。
于是,悲剧开始在人间一幕一幕循环上演。

我们之所以盛产悲剧,是因为,我们自己才是悲剧的原因。
当我写下这句话时,抬头看到了北大附中的“小粉红”。

是的,他们在告诉我,“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主说“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
这话,要让每一片雪花颤抖、哭泣、悔改。

随笔:丧钟为谁而鸣?
Picture of 阿言

阿言

立世数十载,蒙召十余年。基督门徒者,教会传道人。以传道、授业、写作,为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