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会牧养插上一双清晨的翅膀
各位牧者、同工、弟兄姊妹,晚上平安;问候北美的弟兄姊妹,早上平安。
许多年来,王怡牧师曾以牧涵的方式,与他所服侍的弟兄姊妹,进行过一次又一次的属灵交谈。很感恩,今天我们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进行这一场属灵交谈。
一
王怡牧师,为他所蒙召、服侍的教会,写下了两百多封牧函。你会发现,其实这些牧涵,既是一间身处21世纪、身在成都的“教会家书”;又是一位牧师,对一个时代的公共服侍和福音见证。
在我看来,王怡牧师的牧涵,具有看似矛盾、实则自洽的两个基本特性,并且这两个特质在他的牧涵里,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两个特质,我会说:他的牧涵,一方面是“最具地方性”的,同时又是“最具宇宙性”的。
一方面,他字里行间所呈现的内容,其实是一间地方教会的柴米油盐、具体处境的真实挑战。——在这一点上,他的牧涵很像《哥林多书信》,需要处理教会的家长里短。需要敏锐的把握教牧现场、人心处境的幽暗和挣扎。以至于他的福音应用,具体、深刻、生动、甚至尖锐和决绝。
但于此同时,他服侍视野所关注的,又是整个时代、真实文化处境中的属灵征战和福音应用——在这一点上,他的牧涵又很像《罗马书》,在梳理一切问题之后,致力于指出一切问题背后的神学原则。于是,他恒心忍耐,拒绝功利心态,拒绝实用主义,拒绝属灵快餐,而是“用最笨的方法建教会”,抽丝剥茧,直指所有问题的真正核心。
不难发现,这些牧涵,其实是王怡牧师在一间具体地方教会的服侍之中,教牧现场的神学思考和教牧实践;是一位牧师与他所牧养的群羊之间、面临教会每一个真实处境的切实互动。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其实是一封一封的“家书”。天然携带一种真实、私密、生活化的“烟火气”。也足够鲜活的呈现出了一种新鲜热辣的恩典和真理,在一间年轻的教会之中,跌跌撞撞又充满活力的流淌。这种流淌,不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属灵正确,而是有血有肉的,有哭有笑的,爱恨交织的属灵互动。
所以,一方面,它们是一封一封的家书,生动、具体、形象;但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副又一副福音国度的呈现,是一种回应时代的尝试。
因为,当牧涵真实呈现出了地方教会圣约群体的样式,包括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家事的时候,他对一间具体教会的具体教牧现场、具体处境的思考和回应,就一定会有力的,回应了整个时代。
因为,当王怡牧师面对秋雨教会的真实教牧处境,给出了他在福音思考中的诊断和药方的时候,他当然首先抚慰、喂养了这一间具体的地方教会。但于此同时,这一种真实、具体的喂养,又足以作为国度中、任何一间地方教会牧者的“教会牧养指南书”和“属灵手艺操作手册”。
因为,最地方教会的,就是最国度的。最具体的、就是最普遍的;最生活化的、就是最信仰化的。王怡牧师一直都致力于将两者结合,以此来建立一个福音圣约群体的样式:包括家庭般的彼此相爱和城邦国度的公共见证,并且二者相辅相成。
或许超出他自身意料之外的是:这些曾经一封一封的“家书”,在今日“烽火连三月”的时代处境中,更显的弥足珍贵,能“抵万金”。时至今日,我还清楚记得,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我独自一人坐在大学校园的草坪上,一整个下午手捧他的牧涵,读的泪流满面、又激动万分。
那个状态,就好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剑客,生平第一次闯荡江湖,刚出了山门不久,就遇见了剑道宗师。眼看他施展万剑归宗、且一剑七千里,斩妖除魔;眼见他飞花摘叶、俯仰之间、肆意纵横,这一切都令我目瞪口呆的同时,又心向往之。
因为,他好像可以随意使用,那些触手可及的任何事物,拿来说明福音真理、且毫无牵强附会之感,这对我来说极为震撼。因为,福音在这里,终于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二
写作教会牧涵,其实是使徒、古教父们的传统,也是改教家和清教徒的传统。王怡牧师身处高度现代化的21世纪,尝试以一种古典主义的方式,以文载道,给教会的牧养,插上了一双清晨的翅膀,借着互联网的东风,把福音带到了地级。
在他的信涵中,你会发现一种“奥古斯丁-加尔文”式的福音思维和福音应用。
除了前面两个特质之外,我也要提到第三个特质,在他的牧涵里异常突出:王怡牧师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最强烈的关切,始终是教会弟兄姊妹灵魂的益处和永生的福祉。你会发现,在牧涵中,无论他处理什么问题,其实都是在处理这个问题。
所以,他的牧涵,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是,就是强调“福音的中心性”。不是东家长、李家短,虽然他需要真实的处理一间地方教会中“长短的问题”,但当他以福音的应用,去处理这些长短不齐的时候,却极其有力的帮助弟兄姊妹,以福音的视角,去思考每一件世俗的生活、动作、存留。
意思是,在一个“一切价值都面临重估”的时代,他一直在努力用福音的大能,把这个颠倒的世界,给重估回去。
换言之,他一直在努力试图帮助他所牧养的弟兄姊妹,以一种整全的、基督教世界观,来面对这个破碎的、堕落的世界。这种尝试,其实是他所有教导、牧养、服侍的底层逻辑和福音的操作系统。
不得不说,王怡牧师一直在试图帮助教会弟兄姊妹,建立一个整全的、圣约世界观和以福音为中心的信仰生活。事实上,他不是要给你一个碎片化的、过滤过的、阉割了的信仰,他乃是要给你整个世界。
因为,信仰在他那里就是整个世界。读他的牧涵,你会有种整个世界,都扑面而来的感觉。因为,他极力的关心一件事:就是如何将圣言与福音,应用在信徒全部的生活之中。
前面提到,王怡牧师的信函,带有一种强烈的、对地方教会的关注。在牧涵中,他当然也会提出自己的神学立场,也会回应时代的挑战。但其中最突出的,其实是他在关注教会的“纪律”。
请注意,这里说的“教会纪律”不是经过长老会的议会、决议、公开施行的、正式的、教会纪律;而是一位蒙召的牧师,满怀爱心、关怀,将信徒挂在心上的一个举动。所以,里面会有解惑,有劝勉,有提醒,有勉励,也有责备。读来谆谆教导,如在眼前。比如,王怡牧师非常喜欢用保罗的一个句式:“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
意思是,牧涵的目的(无论具体呈现的议题是什么),都是涵盖了圣约群体生活的全部范围。不是一种法庭式的、强制性的权威压迫,而是一种关系性的、辅导式的亲密无间。在这种关系中,生命的相交、圣徒的团契,就被超自然的建立了起来。
王怡牧师的牧涵,常常表达一种“我需要主的恩典,也需要你们的帮助”的团契关切。在这样的表述之中,弟兄姊妹不仅仅与王怡牧师联系了起来,而是王怡牧师帮助每一位弟兄姊妹,都与上帝联系起来。而他帮助大家的方式,是把自己与上帝联合的真实样式,显给人看,让人来“围观”。
因为,牧涵就是他的灵修,他的牧涵也是他的自省、认罪和悔改,他的牧涵也清楚的表达了他的软弱刚强、他的喜乐感恩——这些他与上帝之间真实的互动,本身,就是他牧养教会的主要方式。如此,恩典就鲜活,悔改就具体。
并且,他也会在牧涵中提到张弟兄、李姊妹。你知道,这就会让张弟兄、李姊妹,在一种安全、亲密、轻松、幽默的氛围下,被全教会来“围观”。而这种“围观”不是“吃瓜群众式”的围观,是一种真实的位格的相交: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真实的看见、真实的代祷和切实的彼此相爱。
所以,王怡牧师的牧涵,一方面充满了犀利、敏锐的属灵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却又绝不缺乏幽默、温情、谦卑、自我反省和属灵想象力。换言之,他的牧涵,不是一种“哲学—逻辑”的论述,而是一种“诗歌-故事”的抒情和流露。
在这种温情之中,他才开始以决绝的姿势,直指人心。比如说,他会大声疾呼说,“我们永远都活不到下一个主日”。意思是,我们需要把每一个主日,都郑重对待,就好像最后一个主日一般,珍贵异常。
就如巴克斯特说,“把每一次讲道,都当作最后一次讲道。”这种强烈的、末世论的思考维度,成为他面对这个相对主义,世俗化的世界,最锋利的手术刀和最响亮的扩音器。
对不信的人来说太尖锐、刺耳了;对信的人来说却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愿主的仆人虽被困锁,主的道却不被困锁。因为,他虽然被囚,却因着信、在今天,仍然对我们说话。
2022.5.25,于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