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马太福音7:13-29 引言:令人“稀奇”的主(28-29) 当主耶稣讲完整个登山宝训,马太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了,众人当时的反应。经文说,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28-29)很明显,这两节经文以听众的视角,显明了主和主的教训对他们来说,如此独特。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具体的细节:当时的听众,对登山之主和登山宝训的主要反应,是“稀奇”。 意思是,主耶稣和他恩惠的福音,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惊奇,在这一刻开始震撼他们的心,让他们不能无动于衷。是的,震动人心确实是登山宝训主要的特征。甚至,我们必须说,震动人心其实是福音主要的特征。当时的众人都稀奇什么呢?经文说,众人都“稀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人“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简而言之,他们稀奇两点:第一,登山宝训的内容(稀奇主的教训);第二,说话人的身份(不像我们的文士)。 意思是,主自己和主所说的话,远远超过了他们过往的人生经验、宗教传统和他们身边的律法师。 然而,让我们在这里停下来,省察一下自己: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主自己和主的话(圣经),在我们生命中的权威、对我们的安慰和挑战,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在我们每一个具体抉择中的权重,远远超过我们自己过往的人生经验吗?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脾气性格和习惯吗?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知识、理性和思考吗?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感受、处境和需要吗?没有,就表明我们离主和主的福音还很远。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信主久了,其中一个主要的特质就是:主和主的话,对他来说已经变得不新鲜了、不稀奇了、不震撼了,甚至开始有些不耐烦。不新鲜,意味着生命陈旧;不稀奇,意味着无动于衷;不震撼,意味着无所谓、不在乎、事不关己。但,不稀奇的人有祸了,因为他们听见了主的道,认识了恩惠的主,却依然故我。求圣灵光照我们,让我们今天上午在我们的生命中,一起来稀奇这两件事:“主基督和他的教训。” 一、福音要区分整个世界(13-27) 在登山宝训的结尾,主耶稣似乎刻意地把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形、两种信仰、两种人生、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指给我们看。他在不遗余力地呈现给我们:
-
整个宇宙,只有两天路:一条路崎岖坎坷,一条路平坦宽阔。天堂在左,地狱在右。小路朝天,大路深渊。一条路引向永生,一条路引向灭亡。这中间,根本就没有中间地带。
-
这个世界,只有两种树: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因为,你什么身份,就一定会做什么动作。
-
整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信神的人和不信神的人。或者说,嘴上信神的人和心里真信神的。嘴上信的人,只用嘴唇“称呼,主啊,主啊”。心里信的,却才是主所认识的。
-
这个世界,有两种根基:一种是磐石,一种是沙土。风吹、雨淋、水冲,磐石坚定不动摇,沙土却轰然倒塌。聪明人根基立在磐石上,无知的人根基立在沙土上。
主耶稣真是打比方的高手,因为这四个比方,好似全方位、无死角地在轮番轰炸一切悖逆、刚硬、不信、幽暗的心。并且,这四个比方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全都是两两对比,全部都在讲有两个情况:两条路、两棵树、两种人、两座房子。最终,也全都带来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一种是进天国的,一种是灭亡的。 很明显,在登山宝训的终章,当主耶稣将天国的秩序、天国的奥秘、天国的法则和要求阐明之后,当主耶稣把自己明明地显给人看之后,他开始逼着人们在自己的生命中,做出抉择。他已经把生死、祸福,是非、善恶,祝福、咒诅,全都指给人看了。然后,他开始对整个世界说,选择吧,二选一:信靠或者不信,悔改或者刚硬,顺服还是悖逆,永生或者永死。意思是,登山宝训有一个目的:当他将恩惠的福音呈现之后,福音要把人们逼到墙角,要么信靠回转,要么无动于衷、依然故我。 因为,主明显在告诉我们:福音会把整个世界一分为二;福音也会将所有听到福音的人,区分成“两种人”:信的和不信的,善的和假冒为善的(恶的),义的和不义的,顺服的和悖逆的,最后是得救的和灭亡的。事实上,每一次福音的宣讲,本质上都是在人心深处做类似“区分”的工作。因此,没有人可以对福音轻忽略过,因为轻忽略过就是拒绝生命。没有人可以对福音无动于衷,因为无动于衷就是不信。没有人可以对福音无所谓,因为无所谓就是不悔改。没有人对福音可以不稀奇,因为不稀奇就是无在乎。 二、福音首先要区分两种人(21-23) 事实上,更刺激的是:如果你仔细阅读整个登山宝训,了解它的背景,你就会知道:主耶稣其实不是在外邦人中做区分,而是在上帝的子民中做区分;主耶稣其实不是在全然拒绝他的人中做区分,而是在跟随他的人中做区分;因此,我们可以说主耶稣的登山宝训,不是在世界中做区分,而是在教会中做区分。他要告诉我们:那些看起来已经信靠的人,可能正在不信之中;那些看起来已经跟随了他的人,可能正在退后沉沦之中;那些看起来已经顺服他的人,可能正在悖逆和刚硬之中。 各位,这话扎心吗?这话说的是我们吗?想一想,经文告诉我们:两种人似乎都在称呼主,但结局却不能都进天国。甚至,由于他们自己称呼主,称呼习惯了,嘴巴把自己都给骗了。他们甚至误以为自己已经是信主的人了:“当那日必有许多人(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自认为自己是属于主的人)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从未从心里哪怕一丝一毫想过,自己不是一个基督徒)。 各位,吓人吗?逼着更吓人的是:你是否在你的生命中也会误以为,自己是一个信主的人呢?由于你每周主日都参加敬拜,你还会唱诗,也会开口祷告,也习惯了在敬拜中称呼主啊,主啊。于是,你就误以为,自己一位基督徒了。请问,这样的糟糕,正发生在我们身上吗?正发生在我们这间教会吗? 各位,让我说一句危言耸听的话好吧,事实上根据圣经的教导(作为牧师),我不得不痛苦地承认:就在我们这间教会,就在那些已经受了洗的信徒中,就在那些已经委身教会多年的会友中,就在服侍教会的同工中,甚至就在我们的圣职人员中间,或许有许多人正在误以为自己是一位基督徒,但其实他不是。然而,由于他表面上会称呼主啊、主啊,由于他会做一些宗教行为,由于他会参与一些服侍(参与讲道、带领小组、服侍别人),于是他成功地将自己给骗了。 各位,让我们停下来看一眼这段经文,好吗?停在这里,不要动,让圣灵借着圣道光照一下,我们那个已经刚硬如同金刚钻的心。不要因为觉得尴尬,就想要快速逃离这段经文,让自己的灵魂不安一下、紧张一下、让你的心揪一下。好好想一想你的信仰,又多大程度上像这段经文描述的光景? 难道经文说得还不够明显吗?“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而耶稣会告诉他们“我从来不认识你们。”爱德华兹给这段经文一个注解说,许多“恶人”也会有许多属灵恩赐。 主在这段经文中甚至提到:一些跟他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的人(“我不认识你们”),上帝居然也可以使用他们,行神迹和传道。意思是,就算你的内心完全没有被福音更新改变,你依然可以做一些“看起来服侍主”事情。上帝甚至可以借着你的才能,在人的生命中做工。各位,各位,各位,服侍主的人,可怕吗?或许只有这样,你才会觉得,这段经文和你自己有关。 因为,就算你经历上帝的恩典很少、你跟上帝关系很远、你在救恩中的喜乐几乎没有,你依然可以使用你的才能、恩赐工作。最危险的就是,当我们正在使用我们的才能、行为,服侍主的时候,我们会把我们的服侍活动看作:上帝与我们同在的凭据,或者上帝喜悦我们的证据。 于是,我们每天“奉主的名传道,奉主的名赶鬼,奉主的名行许多异能”,做得越多,就会越骄傲,做得越多,就越欺骗自己,越觉得自己是一个基督徒。做得好的时候,就会自夸、傲慢、自义,做得不好的时候,就会自怜、自怨、自恨。做的过程,也会争竞、嫉妒、纷争。因为,我们并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我们本质上只是在服侍自己,只不过是打着服侍上帝的名号和幌子,在服侍自己。 他甚至会天天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我正在奉主的名传道,奉主的名赶鬼,奉主的名行许多异能,我是讨主喜悦的人,我是属神的人。他从来没想过,哪怕一秒都没想过,主会对他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你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因为,那些外在的服侍,让他对自我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三、福音挑战一切,自以为信主的不信者。(15-20) 为这个缘故,福音要挑战一切自以为信主的不信者。主的意思是,那些看起来已经跟随了他,在那些看起来正在称呼他主的人中,仍然有许多人并不真属于他,他并不认识他们。 各位,他其实是在说,在今天的教会中、在已经受了洗的人中、在恩约教会的会友中,在我们这些服侍神的人中间,就有这种人。各位,你是否觉得,主耶稣的话有些过于危言耸听?不是的,他说的是事实。只不过我们已经耳朵发沉,听不进去事实了。——今天,其实是主给我们的机会,他让我们有机会听这样危机的话,好让我们有机会悔改。 我们常常会认为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不信耶稣的,一种信耶稣的。最终的意义上说,这当然是对的。但从教牧的角度我会说,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一种是根本不信耶稣、口里从来都不称呼他为主的人,这种人是非信徒、存在于教会之外,这种人不会信靠他,也不会跟随他;第二种是虽然口里称呼耶稣为主,但心里却不信耶稣的人,这种人在教会以内。主的意思是,在跟随他的人中,有很多人会用错误的方式跟随他。这种人其实更危险,对吧?第三种才是,心里信耶稣基督,口里也称呼他为主的人。 然而,令我们深深不安的是、更令人绝望的是:恰恰是第二种人,常常把自己给骗倒了。其实,主耶稣认为,最让人担心的、最可怕的也是第二种人。因为他成功地把自己骗倒了。而且一骗就是十来年、一骗就是一辈子。 什么是假冒伪善呢?所有假冒伪善的人,常常都是不自觉地就假冒伪善了。你以为哪个假冒伪善的人会说,“各位注意了哈,从现在开始,我要假冒伪善了。”不是的!假冒伪善的人,都是不自觉地、无意识的,甚至真诚地在假冒伪善;不信的人都自以为自己很虔诚;不跟随主的人,都自以为自己在跟随主。骄傲的人都觉得自己很谦卑,悖逆的人都觉得自己最顺服。这才是最让人害怕的。主耶稣其实是在说,“你们一直都在自欺。”——为这个缘故,福音要挑战一切自以为信主的不信者。 主耶稣在这里讲的每一个比方,都是一个又一个、尖锐的、不可避免的福音挑战:你究竟是哪一种人?20世纪初,陈独秀曾经对基督教有一个尖锐、尖刻的批评。他说基督教在中国几百年,徒生了许多纷扰。是什么缘故呢?陈独秀说了八个字:“吃教的多,信教的少”。因为吃教的多、信教的少,所以基督徒才会招致社会的轻视。 他意思其实是说,基督教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几个人真信。当然,你可以说他对基督教有偏见、有敌意,是以偏概全。但是,最令我们痛苦的是:我们甚至都不能说,他完全说错了。特别在当时那个自由派甚嚣尘上的时代,拥有远大理想的共产主义,是绝对看不起蝇营狗苟的基督教的。 想一想,当年主耶稣来到以色列人中间,直面他们、责备他们的时候,他们生命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其实也就是这个问题。就是“吃教的多,信主的少”。这也是主耶稣对当时以色列社会的判断(你们来找我并不是因为看见了神迹,乃是为吃饼得饱)。更扎心的问题是:这一状况是否仍然是今天中国教会,最大的问题呢?甚至,我们可以说得再具体一点:这个问题是否仍然是恩约教会,最大的问题呢? 20世纪另一位知识分子,林语堂。他在自己的信仰自传《从异教徒到基督徒》中,也提到那些吃教的信徒,长期以来对他产生的负面影响。他说:这些吃教的基督徒,他们的宗教,就像是一件可以随时打包带走的家具。他们可以把上帝,带到他们自己想要去的任何地方。林语堂说,很多基督徒其实是想要上帝陪他去,他想要去的任何地方。他们的信仰,只不过是他们的生活中的一件行李。 然而,信仰的核心却是:他去哪里,我也要去哪里;不是我去哪里,他也要去哪里;我是他的行李,不能他不是我的行李;我要站在他那边,不是他要站在我们这边。不然,你就仅仅只是一个基督教爱好者而已,你还不是他的门徒。 因着这个缘故,最终吃教的人,一定都是假冒伪善的。因为,本质上他在与主为敌,但表面上却要装作敬虔,你会装得很累。因为,你从心底里不喜欢主,但你还必须装作喜欢他。于是,你就开始努力经常来聚会,努力参与一些服侍,努力做一些基督徒该做的事。但你从心底里并不享受、不喜乐、也不觉得甘甜,于是,坚持三周就坚持不下去了。——所以,经文说得很伟大,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因为你从来都不真信他,你只是在利用他。当他不能再继续被你利用的时候,你就无法继续聚会、继续读经、继续祷告、继续服侍了。即使出于宗教习惯和宗教面子,强逼自己做这些事,你也会觉得做得很痛苦,很压抑,没有喜乐也没有平安。——因为,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你都还未信靠祂,怎能服侍他呢? 各位,有没有可能我们生活中许多的问题,我们服侍中许多的问题,本质上都是我们信仰的问题?你努力想要在荆棘上摘葡萄,摘不到的时候还很沮丧;你努力想要在荆棘上找无花果,找不到的时候还很生气。你觉得自己怎么这个样子,想要改又改不了。你觉得自己的行为问题重重,你或许只是还没信而已。因为,你是吃教的人,还不是信教的人。当你没吃到的时候,当然沮丧了。 你说,我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吃教的人、还是信教的人呢?很简单:当你想要的东西,得不到的时候,你还会有喜乐吗?当你因着信仰的缘故受损失的时候,你还要跟随吗?当你在信仰中被对付的时候,即使不舒服你还愿意继续成长吗?——信仰的路,其实是越走越窄的,我们想要越走越宽,是对信仰最大的误解。 因此在这个前提下,你才会觉得说,登山宝训其实是要让人坐立不安的。当你无可奈何的时候,觉得信仰几乎靠自己走不下去的时候,你觉得好像自己怎么做都不对的时候。恭喜你,其实主的意思是,其实,这才是你信仰,真正开始成长的时候。 请问大家:主耶稣说,在八福中说,天国是属于哪些人的?贫穷的,哀痛的,温柔的,饥渴的,怜恤人的,清心的,使人和睦的,为义受逼迫的。但究竟谁才是这样的人呢?就是那些被登山宝训的福音,刺激、挑战、光照之后,发现自己糟糕、败坏、罪恶,发现靠自己简直没有一丝一毫出路和盼望的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开始真正觉得自己灵里贫穷,你才会真正哀痛,真正柔和谦卑,真正渴慕主的义,真正蒙怜恤且怜恤人,真正心里被洁净,真正能做和平之子,愿意为义受苦。不然,你总不会。 你需要的是,被主耶稣从自己那里连根拔起,重新栽植在他的磐石上。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装扮一下而已。你必须在主面前承认:你一个狼,想要靠着一件一件宗教外衣就装作羊,早晚都会漏出尾巴来;你一个荆棘,想要在水果店买几串葡萄挂上去,即使挂上去也会烂掉;你一个蒺藜,上面装饰了几颗无花果,装饰了,也扎人。因此,信仰这件事,装是没用的;装是很累的,装是没前途的。你自己明明不爱主,还要装着爱主,你也别扭,别人看起来也别扭。 保罗·区普讲过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他说,假冒为善的宗教徒,他们全部的宗教生活(读经、祷告、聚会、奉献、服侍),就像是在做这样一件事:在一棵枯萎的树上,用精致的渔线把从水果店里买来的,那些又大又红的苹果,一颗一颗挂在树枝上。如果你从远处看,你会觉得这棵树上硕果累累,多结果子。但如果你走近一看,就会发现,原来全是假的。 假的果子有一个特点:就是那满树的苹果,不出一周就会全部枯萎、掉落、腐烂。为什么?因为他的果子不是从树上结出来的,而是挂上去的。在本质上是假的,只是好看,其实树是死的。各位,你正在干这样的事情吗?出门前把羊皮往身上一披,在外面人模人样的,装得像个人一样,回到家里就原形毕露,妻子孩子都怨声载道?各位,你正在干这样的事吗?每年秋天去市场批发两箱苹果,费劲巴拉地爬到树上,然后一个一个绑上去。不认识你的人觉得你各方面都好,最终你把自己也欺骗了。 然而,我必须在这里严肃地说,主耶稣说到了那一天,凡是不结果子的都要砍下来丢掉,包括那些绑在上面的、钉在上面的、焊在上面的,全都要砍下来丢掉。意思是,一个罪人是没有办法,把他的任何的好行为,钉在自己那一棵不结果子的树上的。 四、主才是那万古磐石,我们自己都是沙土。(24-27) 因此,主耶稣的教训,最让我们挣扎的,还不是说让我看见了自己一个很明显的“坏行为”;主耶稣给我们最大的挑战,是让我们看见自己,正在不断在用自己最好的行为,就像把苹果钉在我们自己这棵不结果子的树上,来美化自己;不断地用我们最美好的一面,来装扮自己;不断用我们道德、敬虔、宗教生活,来粉饰我们自己,粉饰太平,让自己觉得自己还算个人。然后呢?然后,我们就一点一点地离开了,万古的磐石,开始立自己的义,不服神的义。 最后,福音不再是我们信仰生活中,每一件事的出发点;耶稣基督所流的宝血,也不再是我们面对任何问题时候的真实的动力;神白白的恩典和无比的慈爱,也不再让我们受伤的心得安慰;未来荣耀的盼望和应许,也不再激励我们;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已经很久没有活化在我的眼前。——每一天真正影响我们,塑造我们的,全是这个世界、全是自己的私欲、全是自己的情绪、全是处境的艰难,全是别人的眼神。 于是,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沙土),成了我们修筑自己人生大厦的根基。 让我们来看这两个修房子的人,我们很容易注意到不同点,但是让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相同点。其实这两个人相同点有很多:首先他们都渴望修一座房子,而不是说一个人想修房子,另一个人想睡大觉。不是的,他们的目标都是修房子。并且,他们都投身于这间房子的建造。他们可能在做一些看上去相同的事。比如,搬运砖头和水泥、准备木材和泥土等等。主耶稣说,唯一的不同,是地基不同。 意思是,除了地基不同之外,你甚至没有看见他们其他方面的任何不同。主的意思是,除非你将你的信仰、你的人生、你的生活,建立在耶稣基督自己这块磐石之上,否则,你自己怎么努力都没用。 旧约一直在说:人若遵行律法,他就必因此活着。但整个登山宝训都让你看到,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遵行律法。这个世界上,有人不恨人吗?有人不奸淫吗?有人不说谎吗?有人不论断吗?有人不嫉妒吗?没有,连一个都没有!唯有主耶稣,是那个完全遵行了上帝旨意的人。因为我们做不到,所以他替我们做;他也替我们承担了,我们做不到的代价。就是咒诅、是审判和死亡。福音的实质,就是耶稣替代了我们。 要知道,主耶稣在两方面代替了我们。首先,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替代我们承受了上帝公义的刑罚。其次,主耶稣替代我们遵行和成全了,我们遵行不了的律法,满足了天父的心意。从消极层面来说,我们做不到的事,他替代我们承担了,我们没有做到的后果;积极层面来说,他为我们做到了,我们做不到的事,就是遵循上帝的律法。这就是耶稣福音的实质,他替代了我们——主动的替代和被动的替代。 亲爱的弟兄姊妹,如果你看到:他就是那万古的磐石,他替代、承受了我们不能遵循上帝旨意所受的刑罚;他又替代了我们做到了,我们没有遵守上帝的律法。我们看透了自己什么都不是,没有什么骄傲的资本。于是,我们就能成为虚心的人,而主说虚心的人有福了。我们看透了自己的糟糕、败坏和罪恶,于是,我们就成为哀恸的人,而主说哀痛的人有福了。 各位,看见福音的实质了吗?不是你自己遵行上帝旨意的程度,也不是你努力做门徒,努力遵行,努力去装。从来都不是!而是,那些在福音的光照之下,发现了自己永远都不达标的人,他们开始虚心、哀痛;由于他们认出了基督,他们开始为主所说的话感到“稀奇”;他们看到了主有从父那里来的权柄,于是就开始敬拜他,他们认出了基督,只有他完全遵行了天父的旨意。于是开始靠他而不是靠自己。 耶稣的登山宝训告诉我们,天国是透过一位中保来到的,而他就是那位中保。所以,你们的一生都建立在基督这万古的磐石之上。然后,开始跟随他走一条小路,然后开始因着被他栽植而结果子,然后开始被他所认识而服侍。并且在服侍中,因着这恩惠的福音,生命不断发出惊叹和惊奇,以至于谦卑而俯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