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书6:1-4 引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每当和弟兄姊妹聊天,大家好似都事先约定好了一般,话题最终总会引向下面三个方面:夫妻关系、亲子教育、工作压力。很明显,这三件事,似乎已经成了当代人生命中的三座大山,是人生命中最真实的需要和最大的挑战。一些弟兄姊妹,甚至会聊得更深入,比如:夫妻之间如何建立美好的沟通、怎样培养孩子的品格习惯、如何去找机会去国外工作...... 这些交流确实给人带来一些帮助,其中也有很多的经验智慧。但各位结婚多年的夫妻们,各位养育几个孩子的父母们,各位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牛马。你们一定已经知道一件事:就是在你的生命中,当你用尽了一切的智慧、经验和方法之后,前路依然渺茫,问题依然存在,一切经验、技巧和方法都在失效。你一定会体会这样的时刻,对吗?人生路,有尽头。尽头处,是深渊。怎么办?经验、技巧、方法全部失效的时候,人生还有盼望吗? 回到经文。关于亲子关系、养育儿女,作为基督徒,你还必须问另一个更尖锐的问题:这世间所有关于亲子关系,教养孩童教育的经验、技巧、方法(里面或许有很多健全常识的智慧),真的能完全复刻吗?掌握一套方法就万事大吉吗?或者作为“基督徒”的父母,你当然会和非基督徒的父母,会有很多“相同的智慧”。但问题是,你不同于他们的、基于圣经的、那属天的智慧,到底有多少? 各位,你或许需要带着这些问事,进入经文,才能看透这段经文。事实上只要你养过孩子,你就一定会谦卑地承认这一点:孩子生命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在本质和源头上,依然和你我的问题一样,就是“罪”的问题(不认识神、不敬拜神、不顺服真理、不愿意悔改)。而面对这一终极问题,人间一切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无法解决。除非圣灵借着圣言,在他心里动工。 再说一点令人惊讶的: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似乎并不像现代人那般,眼目完全定睛在孩子的身上,阐述“亲子教育”、“如何培养下一代”这些话题。相反,他的路径令我们惊讶,他很明显在回顾十诫中“孝敬父母”这一诫命,并且透过对这一诫命的应用来思考如何养育儿女。这,或许对于“把父母当孙子,把孩子当爷爷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十诫(大要理问答) 一、因此,养育儿女的前提是信仰。 请注意,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特别提到几个重要的词,叫作“在主里”“诫命”“主的教训和警戒”。“听从父母”要“在主里”;“孝敬父母”是基于主的“诫命”;养育儿女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 这几个词告诉我们:当保罗讲到养育儿女的时候,他完全地诉诸基于圣经的、那超越人间的智慧。他特别将这一切的源头,指向主和主的诫命。意思是,若不按着主的旨意“孝敬父母、养育儿女”,所违背的就不仅仅是世俗的伦理道德,乃是不敬畏上帝。你看,保罗将人间道德伦理,背后的信仰指出来。 其实,无论你是不是基督徒,你都要听从父母,养育儿女,对吧?但按照保罗的教训,儿女听从父母需要“在主里”。保罗讲到孝敬父母的时候,他不是说这是人间的美德,他说这是上帝的诫命。保罗将这一行为,诉诸十诫。父母养育儿女,保罗说,“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这样,所有的“听从”“孝敬”“养育”,都是基于信仰! 为什么?因为人都是罪人,所以教育的前提是救赎。若不认识上帝,若没有被圣灵充满,人间一切的品格塑造、素质栽培,可能都是基于世俗心理学、成功学以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其实这是一个尖锐的事实:就是没有基督信仰,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品格和生命。 因为,至终,失去了基督信仰的教育,所能达到的人间极致,也仅仅是法利赛人的地步而已。毫不客气地说,法利赛人的优秀、品质、信仰,已经是没有基督的人中的极致了。但你说,法利赛人有真正的生命、品质和素质吗?你看,没有基督信仰的人间极致,要么是假冒伪善,要么是苦大仇深(法利赛人的典型特点)。 保罗指出,伦理道德的背后,是信仰建造。所以,一个人生命被建立的过程,就是信仰建立的过程。没有人可以脱离信仰,单独建造自己的生命。既然这些都是基于信仰,那么,如何才是“在主里的”“基于诫命的”“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的亲子关系呢?如何具体的“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儿女呢? 1、基督里的教育:父母与儿女同受教育 “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其实说的就是教育的意思。但在和合本圣经中,“教育”这个词,翻译的时候几乎都不用“教育”这个词。通常是用这里的“教训”和“管教”,来指向一个教育的过程。教训,通常是指言语、思想、知识层面;管教呢,通常指向身体、行为、习惯的层面。“教训”和“管教”,组合起来,就是教育的过程。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段经文中,教育和被教育,被视为同一件事。甚至,父母和儿女同时都需要被主的话教育。对儿女来说,受教育的结果,就是要在耶和华的道理中成为顺服的、听命的儿女;但对父母来说,他们也要在耶和华的道理中受教育,因为这是他们施教的前提。不然,他们做父母的时候,便不会作父母,便会“惹儿女的气”。 “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这句话,有个隐含的意思。但这个隐含的意思,不是一个模糊的意思,而是非常确定的意思。就是父母要在儿女之先,被教育。父母怎么才能“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呢?他们要先被耶和华的教训和警戒教育,他们先要学习主的教训和警戒,明白主的教训和警戒。然后,他们才可能“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对不对? 因为,人只能把自己已有的教给别人,你永远无法把自己没有的教给别人。父母若没有学习主的教训和警戒,就不会“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教育儿女”。就只会照着自己的经验、脾气、喜好,教育儿女。在主里养育儿女的关键,就是把父母和儿女,都服在耶和华真理的教育之下,父母与儿女同受教育。 现象 这些年,我总是遇见一些信徒,跑来痛哭流涕,希望教会能帮助辅导他的孩子。因为他的孩子叛逆不听话、沉迷手机网络,并且有抑郁症,还有同性恋倾向。——当代青春期孩子罪恶的四座大山,并且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 每一次当我打算具体,去帮助这些家长和孩子之前,我总会挑战性地问他说,“你已经信主很多年了,你的孩子信不信主?”其实我知道,这些孩子都无一例外地几乎都不信主。但稀奇的是,父母只是羞羞答答地回答:“他小时候上过主日学,小时候可听话了。能背诵很多经文,还参加过圣诞节节目表演。只不过,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不愿意来教会了。”但当他说这话的时候还一脸平静,没有忧伤痛悔。 于是,我会继续问下去:你会和孩子一起读经、祷告、唱赞美诗吗?你们主日聚会全家会一起去教会吗?你们平时会和孩子一起探讨信仰吗?平时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你会和他聊福音吗?答案,出奇地一致:全都没有。但他不会这么回答,她会说,我也想让他来教会啊,但是他不听啊。你看,这位信徒的父母还是没有忧伤痛悔,他还是在推卸责任。 我的意思是,父母几乎从不被主的道教育,几乎在属灵上是无知的状态;几乎没有守主日为圣、委身教会的概念;甚至几乎读不懂圣经,也很少读属灵书籍,属灵上如同瞎子、灵性死气沉沉;几乎有着和周围不信的人一样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虽然他没有被主的道教育,但他却期待自己的孩子被主的道教育。这是在利用信仰,而不是依赖基督。 我发现信仰在许多人那里,其实是断层的:主日敬拜的时候,唱诗声音很大,甚至感动地流泪;祷告的时候情词迫切,说主啊,求你在我心中居首位、掌王权。但问题是,主日聚会结束后,回到家里、工作中、生活中,几乎和信仰没有了关系。各位,你是不是一个真信靠主的基督徒,孩子是能分辨得出来的;信仰对你来说是否真宝贵,孩子是能分辨得出来的。 这表明,我们的生命有了断层。我们无法打通周日和周一;无法打通信仰与生活;无法打通圣经与世界;这表明,信仰在我们里面是断层的。就像很多人读经一样,从来没有上下文,于是永远都读不对。同样,碎片化的信仰,所塑造的生命也是千疮百孔、漏洞百出。启示,这不是个别信徒的个别状况,我看到这是今天教会中信徒的普遍状况。或许,我们需要先悔改,先自己被主来教育,才能再说教育孩子的事。因为,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受教育,一起来成长。 2、基督里的教育:两个权威的建立 接下来保罗说,“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理所当然”,是指向一个常识性的权威,对吧?这是表明父母在儿女的生命中天然就有权威,是上帝创造的关系中,原本就赋予的。然后,紧接着保罗说,“要孝敬父母,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这又是一个权威,对吧?这一次的权威是,圣言,是十诫。 你看见了吗?关于听从父母,孝敬父母,保罗讲到了两个权威。一个是普遍启示的常识,上帝在创造中的启示:“这是理所当然的”;一个是特殊启示的“十诫”:“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上帝在救赎历史中赐下来的启示。 让我这样说,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如何表明他被教育好了呢?如何表明他长成了一个正常的人了呢?一个重要的标志:在他的生命中建立起了两个权威(普遍启示中的健全常识,特殊启示中的十诫): 首先,面对世界万物,他能清楚地知道,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意思是在他的生命中有健全常识的权威。(健全常识非常重要,不然那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就会被挑战、被质疑,他就长不成人。) 理所当然的事,就是把正常的事,当成正常的事。比如:是非比利益更重要,爱比恨更好,男人和女人不能混淆,该结婚了就找异性,不能给狗叫儿子。把狗当儿子,把男当女,把女当男,都是教育的破产。 各位想一想,当生命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失去了那些“理所当然”的健全常识,所有一切都变得边界模糊、真理相对、意义不明。即使没上过一天学,也应该知道男人就应该娶女人。这个是不需要探讨的,不需要研究的。这个是不应该被挑战和质疑的。如果他生命中理所当然的事情,常常被挑战、质疑,觉得不一定如此,那他最后就长不成人。 其次,面对许多复杂的人生抉择,他能清楚地知道,“主的诫命是什么”。意思是,在他的生命中有上帝和圣经的权威。(因为,如果他不相信神的话,就没有重生的新生命,怎么可能长成健全的人呢?)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基督里的教育:就是两个权威的建立。一个健全常识的权威,一个圣经真理的权威。只有这两个权威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被建立起来。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正常、健全的人。 教育的失败:失去权威 我常常觉得,现代教育有很多失败。但其中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者在被教育者的生命中,渐渐失去了权威。当然,有些失去权威的过程是明显的、赤裸的,无所顾忌的。比如大学毕业后躺在家里打游戏。不出门、不工作、不结婚的三不人员。这是明显的教育失败和破产。 但更多地,失去权威的过程其实是不明显的。意思是,父母和老师所教导的,虽然孩子和学生表面上还是装作听。但其实内心里,并不真正地相信。这种失去权威的过程,是隐含的,不明显的,很难察觉的,但有时候反而更棘手。 比如,父母教导孩子要诚实,要有爱心。但,孩子不断地在父母老师的身上,看见那些见利忘义、自私自利、不虔不义的行动的时候,这样的教导会有什么权威呢?孩子心里会想说,“好吧,诚实、爱心、善良、圣洁、公义,这些事只是说说而已,不需要太当真。” 当教育失去权威的时候,那个教育其实早就破产了。有一天,他说他不信主、不聚会、不想受信仰的约束。你说,你怎么这个样子?其实他不是今天才这个样子的,十年前,你的教育就已经破产。只不过等他长大了,才表现得淋漓尽致。 3、为什么要在基督里养育儿女? 因为教育在本质上是关乎信仰的 今天的社会,一方面是高度世俗化的;但一方面,任何教育都是道德和价值观的塑造。你要么敬拜独一的上帝,要么就拜形形色色的偶像。要么你“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要么你照着“世俗的潮流、人间的遗传、自己的聪明”养育他们。不存在一种教育是价值中立的。一切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宗教信仰的教育。因此,所有的教育都关乎敬拜,关乎人与神的关系。 问一个问题:当一个人不敬拜上帝的时候,他敬拜什么呢?他相信什么呢?你说,他什么也不信,什么也不拜。错了。他会敬拜金钱权力、敬拜自我成就、敬拜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他会敬拜成功和物质,他会敬拜、相信很多东西,只是不会敬拜、相信真神而已。 因为,没有一种教育的背后,没有敬拜的对象。所有教育都是道德教育,所有道德教育的背后都是宗教教育。教育都是关乎敬拜的,都关乎人和上帝的关系。问题只不过是,你的上帝到底是谁。古希腊教育背后敬拜的是理性,当代教育背后敬拜是自我和今生,古代儒家教育背后敬拜的是官本位的权利。 我们呢?因此,教育不是在“主里的”,就是在“偶像里”的。因为教育在本质上是关乎信仰的。 4、最后,怎样在基督里养育儿女? 基督里的教育:施行全人教育 今天很多人也讲素质教育,或全人教育。但你必须知道一件事:没有救恩就没有全人,没有重生的灵魂就没有全人,没有圣经真理的塑造,就不可能有全人。没有重生,怎么说有全人呢?只能是一个破碎的人。所以,教育的关键是救恩。 人如何才能明白救恩呢?最好的一本教科书,也是唯一的一本教科书,就是圣经。用圣经去教导他的灵魂,他才能明白救恩。具体来说:讲圣经故事,背诵要理问答;参加主日敬拜,开展家庭敬拜;读经、祷告、唱诗;属灵阅读等等。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场景,丰富地去教导他圣经。 就是申命记说的,全人(心上、手上、额上)、全时(躺下,起来)和全地(坐在家里,行在路上,房屋、城门)的教育。这里面还隐含着一个意思,就是信仰必须涵盖、引领和规范一切人类知识的学习。全人教育的关键,是救恩;认识救恩的关键,是圣经。 基督里的教育:实施品格教育。 我们天生没什么品格,因为我们是全然败坏的。世俗教育说,你是最棒的,但圣经说,没有义人连一个都没有。所以,重生才是品格的前提,与主建立关系,才是品格的前提。教会、家庭、学校,一起全方位地使用各样蒙恩管道,圣灵就借着这些蒙恩管道,在人心中动工。 其次,承认自己相当地糟糕,这是建立品格的前提。每天,求主光照我们的言语、行为、心思,使用各样蒙恩管道: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天长地久的功夫,不是在地上打两个滚就可以的。每一天,借着各样蒙恩管道,把自己 的败坏带到主的面前,看见自己不好。一旦人看不见自己不好,自己就真不好了。 你们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罗马书 16:19)。今天世俗的教育最大的失败之一,就是反过来了:在善良的事情上,人们愚拙无比;在邪恶的事情上,人们却无比聪明。这样,如何有品格呢?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加拉太书 5:22-23)品格的教育,就是在生命中,操练这些美好的样式。 基督里的教育:实施文化教育 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使徒行传 7:22) 这四个少年人,神在各样文字学问(学问:原文是智慧)上赐给他们聪明知识;但以理又明白各样的异象和梦兆。(但以理书 1:17) 福音和文化是互动的。摩西学了埃及一切学问。所罗门如此,四个少年人也是,学了各样的知识。所以,要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