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3:13-17 引言:你需要被别人来挠痒 有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文章,题目叫作:“人为什么不能自己把自己挠痒?”你们有没有挠自己胳肢窝,边挠边笑的?没有吧。那篇文章说,神经系统正常的人,都不能够把自己挠痒。因为,人的神经系统其实是非常发达的,只要你试图去挠自己,你的神经系统,就能准确地预料到你要去挠的那个点。然后,神经系统就会在那个点上自动防御。这样,你就没有办法把自己给挠痒了。 因此,为什么人不能自己把自己给挠痒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你试图去挠自己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出人意外。因为,你对自己发出的所有的动作,对你自己而言,全都是有迹可循的、全都是意料之中的、全都是能提前防守的。只有让别人来挠你,才能把你给挠痒。因为,即使你提前知道了别人要来挠你,但你依然还是不知道,他具体要落在哪个点上。你身体的神经反应,依然无法在准确的点上,提前做好防御。对吧? 各位,这说明: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别人来帮助,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别人来提醒,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别人来检视,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别人来批评。我想,这或许就是基督徒为什么需要,一起敬拜、委身教会、彼此服侍的原因。因为,你需要被别人来挠痒。因为,你必须听到那个“来自别人的”、那个“突如其来的”、那个“出乎自己意料的”、那个“在自己舒适圈之外的”警戒、责备和劝勉,并且叫你的肉体没法事先防御、叫你的“老我防不胜防”。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参加一场不是由自己把控的敬拜程序;我们需要听一场突如其来的讲道;我们需要委身在一群,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的教会中。在很多时候,不是所有人都会理解你的处境、不是所有人都在意你的情绪、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你的想法。因为,我们需要被别人来挠痒。 大多时候,除非别人来责备我们、提醒我们、帮助我们:除非别人把我们自己忽略的问题,给我们指出来;除非别人把我们自己很难看到的状况,给我们显出来。通常,我都很难看见自己生命中的问题,或者即使看见了一些问题,也很难厌恶自己,即使厌恶自己,也很难离弃罪恶、立志成长。因为,我们总会习惯性地,为自己的问题找到看似合适的借口,然后面对自己的问题,自我体贴、自动防御。我们会习惯性地不承认、即使承认了也不愿意改,即使改了也不会彻底。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别人来“挠痒”。不然,我们就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自义中,就是想要自己给自己挠痒。我们总会习惯自得其乐、自圆其说、随意散漫、让一切围着自己转。因此,我们需要时刻把自己置身于上帝真理的判断和恩典的赦免之下,来刺透我们刚硬不悔改的心;我们也需要每一天把自己放在一群真实的基督徒中,甚至可能是一群我们不太喜欢的人。一起来操练彼此相爱、彼此对付、彼此磨合。因为,你需要被别人来挠痒。 一、首先,主耶稣受洗,是为在凡事上代替我们。 马太福音第三章说,约翰出来传道的时候,向着当时的犹太社会发出了严厉的责备和悔改的呼召,于是许多人到他那里去受洗,表示他们想要认罪悔改。因为,他们都是罪人,他们也确实需要悔改,这个我们都好理解。对吧?但是,令我们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主耶稣也要来到约旦河,要受洗呢?难道他也有罪、他也需要悔改吗?他当然完全圣洁、不需要悔改。那他为什么要来受洗呢? 甚至,连施洗的约翰都觉得,耶稣不应该来受洗。经文说,约翰想要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你看,那位呼召人悔改的约翰,自己也说了,其实我需要去你那里受洗,我需要被你来“挠痒”,现在怎么反过来了呢?整个宇宙唯一不需要悔改的就是你了,但你怎么来了呢?这一点,约翰很不理解。 请注意,主耶稣并没有否认施洗约翰的说法,他首先认可了约翰的说法。但是,耶稣依然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或作“礼”)。”于是约翰许了他。请问,什么叫作“尽诸般的义”(或作“礼”)?主耶稣的意思是说:律法对以色列人一切的要求和吩咐,他都要在此时此刻,去顺服。你看,这位律法的主(律法是他吩咐给人的),他居然甘愿降卑、把自己放在了律法之下。想一想,我们这些原本就需要认罪悔改的人、原本就在律法之下的人,反而常常不愿意服下来、不想要降卑,对吗? 要知道,当是洗约翰出来的时候,他在旷野呼喊,责备了整个犹太社会,责备了虚假的圣殿献祭体系(祭司、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也呼召以色列来悔改,于是约旦河内外、耶路撒冷的很多人(包括那些法利赛人、祭司都来了),都愿意受洗,表明他们需要认罪悔改。对吧?因此,在这个背景之下,所有去约翰那里的人,都是自认为有罪的人,或者在别人眼里也是一个有罪的人。对吧? 现在,经文在这里,记载了主耶稣,这位唯一没有罪的人、唯一不需要悔改的人,也来到了约翰面前,要受他洗。请问这两段经文,究竟怎么连起来呢?你必须回答这个问题,才能揭开这段经文的答案。你必须知道,主耶稣在那一天,不过是成百、上千个,排着队去受洗的人当中,其貌不扬的一个。对吧?其实,没有仆人或者秘书,在旁边站着给他打伞;也没有记者围在那里等着抓拍,来报道这个特大新闻。对吧? 各位,想象你自己就是当年去约旦河里受洗的、其中的一位,当你听到约翰的呼召,决定要悔改,到了约旦河边。你正在排队,预备受洗,立志悔改,并且打算从此过一种全新的生活。你这也算在属灵上有追求的人了,对吧?但你属灵的想象力,绝对无法到达、你从心边都想不到:此时站在你旁边的那一位、可能就排队排在你后面的那一位,其实就是你一直以来所盼望的那一位弥赛亚!因为你属灵想象力的极限也绝对想不到。 各位,让我来问你们来一个神学问题:你的悔改,可以将你自己从罪恶当中拯救出来吗?你说,真的悔改可以,假的悔改不可以。但我的意思是说,你自己的悔改本身,即使是真会改,是否具有赦罪的能力和救赎的功能?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跟天主教,在救恩论上最决绝的区别就在这里。500年前的宗教改革,向着我们每一个真善行和真悔改本身,发起了巨大而尖锐的挑战!就是:我们的悔改本身,即使包括真悔改,也不具有任何救赎的功能和赎罪的价值! 想一想,在旧约当一个人犯罪、作恶之后,他内心真懊悔了、真想要去悔改认罪,请问他怎么悔改认罪呢?他两手空空觍着脸去悔改吗?不是的。他需要带着公牛和山羊的血,去到圣殿那里,将自己的手按在祭物的头上(将自己的罪归在祭物的身上),然后祭司在他面前,把牛羊宰杀了,然后祭司对他宣告:“你的罪赦了,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于是,他平平安安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请问,这个罪人,那一天他凭什么可以平平安安地,离开了圣殿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因为那头公牛、那只山羊,代替他死了;因为那头公牛、那只山羊,那一天再也没有走出圣殿,永远地留在了圣殿之中。——让我告诉你,如果那一天他没有带着公牛和山羊的血,他连圣殿的门都进不去;如果那一天他没有带着公牛和山羊的血,即使他自己真心想要悔改,他也绝对出不了圣殿的门。 因此在这里,你必须意识到了一件事:真正的赦罪、救赎和盼望,不是因为来这里受洗的人真心悔改了,而是因为来这里受洗的人中间,有一位是神的羔羊。各位,你必须说,这才是那天,所有受洗的人真正的盼望和救赎。当施洗约翰喊出那句话:“看哪,神的羔羊除去(背负)世人罪孽的”。你就知道,这位来受洗的、无罪的羔羊,才是其他所有和他一起受洗的、有罪的人,唯一盼望、唯一的代替、能悔改的原因。 让我试着用一句话来总结,耶稣为什么要来受洗:因为耶稣若不受洗,其他人的受洗都将失去意义,甚至任何人的悔改也都将没有意义。如果耶稣不受洗,约翰在约旦河边就白忙活了;如果耶稣不成为那些受洗者的代表,约翰所做的工作,就仍然是人间的叙事而已。 耶稣受洗表明,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当中领出来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去代替他们、就是变得跟他们一样,就是替我们去尽上律法诸般的要求(因为我们自己无法尽上律法诸般的要求)。各位注意:我们能有盼望,不是通过你的悔改,而是通过他的降卑,代替你。耶稣要成为我们这些受洗的人当中的一员,并且成为我们的代表、我们的代替者。这,就是那一位唯一无罪的耶稣,为什么需要受洗的原因。他代替我们,尽上我们不能尽,的律法的要求。——这也是马太向我们所传的福音。 耶稣本身不需要受洗,因为他不需要悔改;他也不需要做什么,让自己看起来“更好”,因为他本来就是完美的。主耶稣受洗,乃是为了作为我们的代表,代替我们去完全遵行、我们所遵行不了的律法。因为,他不仅担当了我们律法的咒诅和审判(钉死在十字架上),他同样为我们完成了律法一切的要求。要知道,他先要在圣殿里听道学习,在家里顺服父母,在生活中顺服上帝,在每一件事上活出律法的要求(诸般的义)。然后,他才代表我们,上了十字架。 整全的福音就是:耶稣基督的一生,所有的事情,都是福音。耶稣基督一生所有的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大喜的信息。福音是什么呢?无论是从耶稣基督的降生、受洗还是上十字架,你都看见福音是一个彻底的代替,和一场彻底的颠倒。
-
耶稣道成肉身,就是本来是神的那一位,来做人。好使我们这些与神为敌的人,成为神的儿女;
-
耶稣受洗,就是亚当作为上帝的儿子,违背神的命令,与神为敌失落了神的喜悦,但这一位爱子,却为我们重新得蒙了上帝的喜悦;
-
耶稣上十字架就是,本来无罪的,代替我们这有罪的,生命的主被杀,好使必死的人的生命。
福音是一个彻底的交换。那至尊贵的成为了至卑贱的,是为了至卑贱的能够成为尊贵的。在这个福音中,我们看见了自己的罪,却不必承受罪的审判;在这个福音中,我们也看见了主的爱,直至爱到死的地步!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他就为我们死。这意味着,福音宣告了一个好消息:我们致死的罪,被转移,被我主耶稣替代;他因着爱我们,担当了这一切。——这就是为什么这位完全无罪、圣洁的主耶稣,还要来受洗的原因,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我们。 二、其次,耶稣的受洗是他作为先知、祭司、君王的加冕礼。 我们在这里看见,经文描述说:“天开了,圣灵降临好像鸽子。”这节经文或许会让你想到大洪水之后,带着赦免和恩典的信息、衔着橄榄枝回到方舟、宣告新世界来临的鸽子。其实,当耶稣受洗的时候,天开了,以色列人自古以来的盼望在那一天成就了!那一位先知、祭司、君王终于来了。这意味着,他同样要带着赦免和恩典的信息,带领我们进入新世界。 因此,耶稣的受洗其实也是他先知、祭司、君王的加冕礼,开始他面向世界的公开的服侍。他来,做我们的先知、祭司和君王。他带来福音的好消息(先知),他来代替我们的罪恶和死亡(祭司),他也来做我们的主(君王)。 在这里,上帝兴起了一位比摩西更大的先知。申命记第18章第18节预言说:“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他要将一切我所吩咐的都传给他们。” 在某个角度来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是一位拯救者的角色。耶稣与摩西相似,他所做的其实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出埃及,是真正的和最后的出埃及。耶稣的道成肉身意味着,永恒进入到时间以内,把那些被困在时间当中的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进入到永恒。这一次,他带领我们出罪恶、死亡、咒诅和审判,进入永恒、荣耀里。 在这里,上帝兴起了一位比亚伦更伟大的祭司。旧约献祭的时候,祭司献上公牛和羔羊的血,但公牛和山羊的血,本身并不能除掉罪恶。并且由于祭司也是罪人,也要死,所以他们只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献祭,好等候那一位真正的祭司、真正的羔羊、真正的一场献祭(十字架)到来。所以当施洗约翰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你就必须意识到了一件事,真正的救赎,是因为来这里受洗的人中间,有一位是神的羔羊。他来,代替了我们。 在这里,上帝兴起了一位比大卫更伟大的君王。大卫被膏立作王的时候,还是他卑微、微末的时候。撒母耳去找他,但耶西的儿子们挨个从撒母耳面前经过,但发现一个一个都不是。对吧?哥哥们都不适合那个王冠。甚至,连做父亲的都认为说,如果这几个你都看不上的话,那就没有合适的了,还有一个在旷野牧羊,大概就不用看了。就像灰姑娘故事中,几个姐姐都穿不上水晶鞋,那就没有合适的女儿了。哦,还有一个在灶房里。在继母和几位姐姐的眼里,那个都不算数的。但是,神拣选了那个卑微的、在人看来不算数的。于是,撒母耳就找到了大卫,把他从兄弟中分别出来,就膏立他。 但要记得:耶稣比大卫更伟大。大卫原本卑微,被上帝升高做以色列人的君王;但耶稣原本高贵,却降卑来到地上,以受苦、舍己、牺牲的方式,来做我们的王。——因此,你突然发现,这段经文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是耶稣基督的身份和作为,重新定义了你我的一生。 三、耶稣基督的受洗:才是你的“角色定义”时刻。 美国有一位大导演,叫斯皮尔·伯格。他说,电影通常用两个小时讲一个故事、塑造一个人物,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和情节,叫“角色定义时刻”。在那个时刻,主角终于明白了他自己是谁、终于知道了他自己的使命、终于发现了自己的身世、终于想清楚了人生价值和意义。——他说,那就是电影中主角的角色定义时刻。 所以,亲爱的弟兄姐妹,今天你来到教会,今天你读到耶稣受洗的故事,或许今天就是你这一生中,角色定义的时刻。是因为你自己做了什么吗?不是,是因为耶稣做了什么。是因为你发现自己身上有什么奇妙的事吗?不是,是因为你在耶稣的身上发现了一件奇妙的事。不是因为你受洗的时候,有什么奇异的天象。是因为耶稣受洗的时候,天开了。 君王耶稣的受洗,就是你的角色定义时刻:因为,我们是谁,取决于在福音中耶稣如何替代我们。这位君王来到我们生命中,代替我们,带着我们的罪恶和死亡,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你突然发现,这段经文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是耶稣基督重新定义了你我的一生。 我们这一生归根结底,不是由自己定义的。现代人,受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常常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他自身的目的。这种思想,不承认受造之物是有目的的,而且这个目的是由他的创造者给定的。他们觉得,一切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优秀或聪明。 然而,没有一个人是仅仅为着他自己而存在的,只有上帝自己是仅仅为着他自己而存在的。当我们误认为“我就是我自己的目的,是为我自己而存在的”,那就等于认为“我们就是自己的上帝”。如果那样的话,那你在根本上,就是一个不信上帝的人,因为你把神的定义摆到自己身上来,这是近现代文化对基督教信仰最深的抵挡。 有一天我们小女儿(木槿)不想去上幼儿园。她妈妈问她说,那你不去幼儿园,你想要做什么呢?木槿想了想,就对妈妈说,“我想当上帝,因为那样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了。”于是,她妈妈跑过来说,“来,牧师快来牧养一下你闺女吧,她想要作上帝。” 于是,我想了想对木槿说,“你知道吗?撒旦之所以变成撒旦,就是因为他想要当上帝(与至高者同等);亚当之所以堕落,就是因为他想要当上帝(如神一般、能分别善恶);爸爸妈妈之所以会吵架,就是因为我们俩在那一刻,都想要当上帝,想要掌控对方,不愿舍己;你和哥哥姐姐之所以会打闹争抢,就是因为那一刻,你们都想要当上帝,将自己视为绝对。” 亲爱的弟兄姊妹,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在每一件事上,都想要当上帝。然而,想要当上帝的人,都是想要自立为王的人。这几乎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深的问题,我们都想要当上帝。于是,我们都想要掌控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 当圣经描述士师记的黑暗、混乱、邪恶时说,“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意思是,当一个人生命中没有王,当一个人想要当上帝,当一个人认为,“我就是我自己的目的,我是为我自己而存在的”,那就等于是认为“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这是最糟糕的一件事。 因为,你不是你自己的目的,你不是为你自己而活着的。想法,只有承认上帝是你的上帝,让神成为你的神、让主做你的主!——你才能成为你自己。换言之,你不能自己给自己挠痒,你永远无法自己给自己挠痒;并且,你的角色定义时刻,不是取决于你自己,你的角色定义时刻取决于你的主。 斯皮尔伯格有一年在哈佛大学演讲,主题是“听从你的内心、追随你的直觉、成为你自己。”他对当时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们说,“今天你们毕业了,从前你们一直都在听别人的声音,老师、父母、社会上各种权威,都在告诉你们应该怎么做。现在,你们毕业了。你们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今天就是你们的角色定义时刻, 你要开始自己规划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了,让其他人的声音见鬼去吧!”——我好像听见了,当初伊甸园里那条蛇的声音。 想一想,你怎么可能在上帝所创造的世界当中,作为一个受造者却还大言不惭地按照自己的意思,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从而成为你自己呢?这怎么可能呢?成为你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就是电视机要成为电视机,手机要成为手机,汽车要成为汽车。每一个受造物,都要按着他的创造者,所给定的那个目的,成就创造者在创造时的那个心意。 各位,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要问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你觉得他想要干什么?他想上九天揽月、他想下五洋捉鳖;他想做科学家、作家、画家、音乐家(小学生作文里高频职业);他会想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欲望。然后,长大后99.99%的人,与他小时候的想法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最重要的不是他想干什么。你应该问:“你是否知道,上帝希望你的一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神在一个人身上的心意和旨意,如何显明出来,那就是一个人如何成为他自己。如果你信他,你成为他的门徒,你以他为你的王。你从此就摆脱了这个世界,特别是摆脱了这种“要成为你自己,以你自己为王,以自己为你自己的目的”的现代文化。这种现代的文化,必须被破碎,你才可能成为主耶稣基督的门徒,你才是一个真正悔改和信靠耶稣基督的人。 你有一位国王,意味着从今以后,凡是任意而行的人,凡是那些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按着自己人生的目标而活的人,都是漫无目标的人。虽然你给自己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或者很明确的计划,但是在神看来,你都是漫无目标活着的人。 明明是一个手机,它一会想当冰箱,一会又想翻筋斗,一会儿又去拖地,总是想成为它自己!但是,当它没有成为手机之前,它一直都没有成为它自己,它都是在漫无目的地活着。因为,他想要自己定义自己的角色。然而,知道主耶稣是谁,才是我的角色定义时刻。不然,我就不知道我是谁,就不知道我要做什么。 所以,不是倾听你内心的声音,而是要真正地像约翰一样,在耶稣受洗的时候认出那一位君王。耶稣受洗的时候,就是约翰的角色定义时刻。他更加知道自己是谁了,于是,向着这个世界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从此,被称为人类历史中,最后一位先知。约翰成为了他自己,他的这个身份是由耶稣的身份决定的。约翰看见了主的到来,约翰就成了他自己;主的羊听见了主的声音,主的羊就成为了他自己。 我们是谁,取决于在福音中,耶稣如何替代了我们。所以,亲爱的弟兄姐妹、听福音的朋友,今天或许就是你角色定义的时刻。因为你的君王来到你的生命中,成为一个卑微者;因为你的君王承受了你的卑微,而且他带着你的罪恶上了十字架。于是,你就有了他的荣耀。因此,你的君王成为了你的君王,你就将成为你自己,你只有这一个办法可以成为你自己。你不是你自己的目的,你不是为你自己而活着的,承认上帝是你的上帝,让神成为你的神、让主做你的主!你才能够成为你自己。因为,耶稣受洗是真正地扭转乾坤,颠倒生死,也是重整我们对自己的一切。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