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言

Light and word

阿言

立世数十载,蒙召十余年。基督门徒者,教会传道人。以传道、授业、写作,为志业。

基督国度的属灵争战

 

经文:使徒行传4:23-31

23二人既被释放,就到会友那里去,把祭司长和长老所说的话都告诉他们。24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说:“主啊!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25你曾藉着圣灵,托你仆人、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26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或作“基督”)。’27 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仆”或作“子”)耶稣, 28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29-30他们恐吓我们,现在求主鉴察,一面叫你仆人大放胆量讲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来医治疾病,并且使神迹奇事因着你圣仆(“仆”或作“子”)耶稣的名行出来。”31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

引言:跟随基督的教会,必然受逼迫。

使徒行传第三章记载,彼得在所罗门廊下,明显行了一件超自然的神迹:让一个生来瘸腿的人,站起来行走。各位,如果你是曾经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人,或者你之前就见过耶稣基督的行事为人。当你眼见这个“瘸子行走”的神迹发生的时候,你会不会恍惚间觉得,这是耶稣又回来了?

因为这是耶稣才能行的神迹啊。要知道,耶稣曾经在圣殿里做过一样的事,让一个瘫了38年的瘫子起来行走。在这里,我们好像看到耶稣基督,活生生地、再一次出地,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虽然,这一次他好像是借着彼得和约翰,显出来的,但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其实是一样的事。

因此,我们在使徒行传中,好像看到了福音书中的画面。在使徒身上好像看到了耶稣的形象。意思是,使徒们正在做,耶稣曾经做的事情。因为,使徒们明显行了一件耶稣基督才能行的神迹。其实意思很简单:主所做的,他们也要做。然而,让我提醒各位,紧接着所发生的事情更刺激。这件事表面看起来或许稀松平常,但其中的内在逻辑,对我们的心更刺激。这件事就是:使徒们不但行了基督所行的事,而且紧接着,使徒们似乎也要同样经历耶稣所经历的逼迫。

他们也要耶稣基督一样在做工大有影响的时候,被捉拿,被逮捕,被审判。各位,这一点是不是更刺激,或者说至少对我们的心来说更刺激。想一想,行神迹使瘸子行走,一次讲道5000人归信,大有能力、大有荣耀,我们都盼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对吗?并且将这些事,视为属灵的事。但请记得,与行神迹和讲道紧挨在一起的,其实是受逼迫,也是属灵的事。

是的,我们喜欢神迹奇事发生、我们也喜欢讲道大有果效。但诚实地说,我们常常只喜欢信仰的前半段,却不喜欢信仰的后半段:主在地上前半段是行神迹和讲道,后半段就是受逼迫。耶稣行大神迹、耶稣讲道大有能力,耶稣也还被捕、受审判、受逼迫。福音书所记载的主耶稣基督的经历,使徒行传记载的使徒们的经历,甚至历时历代主教会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福音真理的教导、福音奇妙的大能与为福音的受苦,三者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福音的见证。

因此,我们如何才能为那一位死而复活的主基督做见证呢?第一,主所教导的,都要教训他们遵守;第二,主所做的事,我们也要做;第三,主所受苦的,我们也要受。我们永远不能只要前两个,而不要后一个。

受苦的教会,蒙福的教会。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刘牧和一众牧者此时正在经历的逼迫,教会同工们这两天也在积极预备。这两天我在想:我们除了代祷关怀、谨慎预备之外,其实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我们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清楚地知道:我们自己正在走主所走的道路。不然,我们就必然会无限地灰心、软弱、痛苦,且惧怕没有出路。

请问,这间教会是如何显明,我们是属于主的呢?是的,过去几年来,我们努力教导主所教导的,我们也行主所行的事,但坦白说,我们还从来没有真正经受过主所经受的逼迫。但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的,反而正显明我们是属主的。当然,我们需要祷告:求主保守刘牧和其他牧者们,我们也需要求主赐力量和智慧去应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正在经历的,正是这间教会跟随主的标志。这是你们的牧师正在跟随主的标志,因为这是曾经的使徒们跟随主的标志,也是我们众人跟随主的标志。

其实,地上的每一间教会,都不期待自己经历逼迫,每一位信徒都不想要自己的牧师被捕。因为,无论如何说,在可见的事实上,经历逼迫的教会、牧师被捕的教会,通常都会经历巨大的阵痛、亏损、软弱,甚至跌倒和丧志。因为牧人被击打,羊群就分散了。因此,我们都期待主保守我们,平安稳妥,好能有机会为主做工。这些期待都没有错,但我们也必须明白:主的心意我们不知道,主的心意我们需要顺服,主的心意总是美好的。

因为,有时候一间教会的亏损和受苦,却会成为这个时代其他许多教会的祝福,或者成为下个世代许多教会的祝福。虽然如此,经历逼迫的那间教会,也确确实实是亏损了。就像“文革”期间的中国家庭教会,整体上经历了巨大的逼迫和巨大的亏损。但恰恰是这样的逼迫和受苦,却成为了“文革”结束后,中国教会近半个世纪复兴的种子和根基。你可以说,当时的教会,在整体上都软弱了、在整体上都灰心了、在整体上都跌倒了、在整体上都受亏损了。甚至,无一能免。但几十年后的,中国家庭教会却因此被炼净,受益了、蒙福了,你说上帝这样的作为,谁能犟嘴呢?

上帝让摩西一辈子的服侍,都在走旷野、受逼迫、受煎熬,却让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了迦南地,取得了成功、顺利、祝福和益处。即使是这样,谁能犟嘴呢?但我们必须相信,即使是这样,摩西的受苦也是与下一个时代有益的,因为约书亚的得胜,正是建立在摩西受苦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在这样一个历史的眼光中看教会。

要知道,历时历代的教会其实是同一个生命的传承,这历史的长河中,有人流泪撒种、有人欢呼收割,但主会让撒种的和收割的,在主再来的那一天都一同快乐,一同得安慰。因为,在主里无论是逼迫受苦还是大有果效的服侍,都是能存到永恒的。我们只有以这样永恒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才不会在乎一时一地、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看到整个国度的画面。也只有如此,我们面对受苦的时候才会有盼望和安慰。

王怡牧师讲过一个故事。1841年,美国长老会有一位年轻人,22岁从普林斯顿神学院毕业后,被按立为长老会的牧师。然后,他被差遣前往中国来宣教。然而,他仅仅在中国服侍了5年,就在一次航行途中,遭遇了海盗,最后海盗把他扔进大海里。你知道吗?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宣教的动作,就是在被抛出甲板的时候,奋力将他手中的一本希伯来文、希腊文和英文的对照的圣经扔回到甲板上,以防这本圣经跟他一起沉入大海。——这位年轻的宣教士,就是叫娄理华。

他殉道的时候只有28岁,而我今年已经35岁了。他是第一位在华殉道的新教宣教士。其实,他父亲娄伟德也是一位宣教士,他父亲当时本来是美国的参议员,因着热爱主基督,就毅然辞去参议员的职位,前往中国宣教。你知道吗?娄理华死后,他的弟弟娄理瑞带着新婚妻子,再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继承父亲和哥哥未竟的事业。后来因为过度劳累、积劳成疾,仅仅6年后就病逝于上海。——一家三个男人,一生摆上为主,在中国宣教且两个都死在中国。你说,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亏损吗?莫大的亏损!但对主的国度来说,却是莫大的祝福。

在娄理华短暂的一生当中,他花了10年的时间,学习各种语言:英文、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当然对他来说学习中文是最困难的。但是,为了来到中国参与中文圣经的翻译,他每一天都刻苦学习中文,最终甚至能用宁波方言写讲章、讲道。他殉道后很多人都替他惋惜,好像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为我们会想说,他用了10年来学语言,还没开始大展身手,就已经殉道了。我们会觉得可惜,按我们的想法,他有如此好的装备,至少应该服侍几十年后再去见主。但主的心意,没有人能够测透,我们不能犟嘴,只能降服。

其实在殉道前的三个月,他已经翻译完成了《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这是第一个中文译本。当我们学习今天小要理问答的时候,都应该纪念他。虽然他在世上好像也没有做多少事工,但是我们却都承受了他的属灵遗泽:他受苦,我们得了祝福;他流泪撒种、我们欢呼收割;他为主殉道、我们得了属灵的益处其实,历时历代的教会,在本质上都是如此。因为教会不争一时一地的得失,教会争的是万世的基业,而我主耶稣基督已经奠定了万世的基业。

因此,使徒行传彰显了:我主耶稣基督恩惠的福音,进入这个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受苦。然而,我们每个人天生都讨厌受苦、都想要逃避受苦。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这是人的天性。因此,我们今天需要一起来看,当时使徒们面对受苦的时候,神的恩典是如何托住他们的、他们又是如何在恩典上得坚固回应主的,好梳理我们的生命,帮助我们来面对受苦。我们来看使徒们在受苦中的四个回应。

一、第一个回应:在逼迫中认定“自己人”。

我们首先来看第23节,经文说:“二人既被释放,就到会友那里去。”这里“会友”这个词,原文的意思其实是“自己人”。意思是,当他们被释放之后,他们回到了自己人那里,这里的自己人其实就是当时归信主耶稣的信徒们。意思是,他们很明显地形成了一个新的社群,高度凝聚在一起的。

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你一定会很惊讶。为什么?因为,犹太人原本就是有很高凝聚力的民族。要知道,他们不仅有亚伯拉罕子孙的血统凝聚力,他们还拥有圣殿敬拜、会堂教训的凝聚力,他们还有律法体系、敬拜体系的凝聚力。换句话说,在当时只要是犹太人、都是自己人,因为他们从小都受割礼、从小就在会堂里听律法,从小就在会堂里敬拜,他们是一个圣约群体,高度凝聚在一起。

然而,当门徒们信靠了主耶稣后,犹太体系却拒绝了他们,把他们逮捕、逼迫他们、排斥他们。在犹太社会,原本大家都是自己人,但使徒们传讲耶稣基督的时候,就被视为异类了。——就像哈尔滨地铁上的小伙一样,认为中国人信了耶稣就算数典忘祖,文化不自信。

当使徒们被犹太社会排斥的时候,他们怎么办呢?他们开始建立了自己人的新社群(教会)。对他们而言,从前以血缘、以割礼、以圣殿、以会堂为纽带的犹太社群排斥了他们、拒绝了他们。于是,他们就以新的根基和纽带,建立了新的社群,这一新的根基和纽带就是耶稣基督,他们在基督里互相视为自己人。

你知道,在经历逼迫的时候,教会最大的危险是什么吗?当然外在的逼迫很可怕,但那还不是最大的危机,其实经历逼迫的时候教会最大的危机,是内部的分歧、矛盾、纷争和对立情绪,在逼迫中被放大了。因为在一种极大的压力之下,人们会各怀心事,人们会观点不同,人们会有不同的考量,于是就容易在内部产生更多的分歧和矛盾。如果原本就有矛盾,在这个时候就更加凸显出来了;原本没有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也容易产生出来。

我们看到一些教会遇见逼迫就分裂,遇见逼迫就内部纷争,遇见逼迫就先自乱阵脚。不是因为他们都很自私、很狭隘,而是他们忘记了,特别在逼迫中更应该认定“自己人”的身份。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彼此鼓励、彼此安慰、彼此同心,共同面对。因此,面对逼迫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最直白的:即使平时有矛盾,在逼迫的时候也都要放下一切的矛盾,同心合意侍奉主。不然,我们就一定会中了撒旦的诡计,一败涂地。一定要记得:我们是自己人,不要听信流言蜚语,不要中了人的诡计,在逼迫中要特别认定自己人才会同心合意去面对。

使徒回到自己人那里,把自己经历的逼迫都告诉了会友们。要知道,这是有意义的,事实上,当时彼得和约翰在受审、会友们在家里,但他们却都在一同经历逼迫,因为他们本是一体的。因此,会友们的回应是非常美好的:“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赞美神”。并且,他们认为自己所经历的逼迫,恰恰应验了旧约的预言,恰恰显明自己是属于神的子民,恰恰是他们得安慰的原因。因此,当我们经历逼迫的时候,必须知道一件事:这恰恰显明我们是不属这个世界的,我们乃是属于主的。并且,主掌管着这一切。

二、第二个回应:在逼迫中,坚定决绝地跟随主。

1、信仰上的坚决绝

在使徒行传第4章32-37节里面,记载了全体会众面对当时的逼迫的时候,有一个普遍回应他们卖了田产、房屋,大家共用。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澄清一点,这不是他们追求共产主义的意思。这其实是一种决绝的态度,这表明他们摆上身家性命的态度,在跟随主。为什么?因为对犹太人而言,田产不仅仅是家庭资产,还是他们信仰的一部分。

让我来解释这一点:在旧约土地是分给十二支派的,每一个支派都有责任保守上帝所赐给他的土地。要知道,当他们犯罪被掳,离开应许之地的时候,意味着神同在的离开;当他们被掳归回重新得地为业的时候,意味着神国度的重建。甚至,如果有穷乏的弟兄卖了地,他的亲族要去赎回来。因为在犹太的信仰中,这是上帝所应许的地业,是弥赛亚国度的一部分,失去应许之地就是失去弥赛亚的国度,与弥赛亚的国度无关无分了。

因此,在这个背景之下,卖掉田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与犹太人的宗教体系、信仰盼望彻底地决裂。意味着他们的信仰盼望,不再是从祖祖辈辈所传下来的、迦南这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所指向的弥赛亚的国度。当他们卖了田产,就意味着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从此,他们的盼望跟一切犹太人的盼望不一样了,不再是持守迦南地的使命,而是要得到地极的使命。这是他们与犹太人信仰上的清晰区分和决裂。

2、生活上的决绝

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要卖了田产,大家住在一起呢?难道他们在可以追求共产主义吗?不是的,是因为他们信了主的人,被当时犹太的主流社会排斥了、弃绝了,他们的信仰使他们失去了在主流社会里所拥有的身份、价值、尊重和一切人际关系。当他们被排斥在这一切之外的时候,就没法正常地活下去了。没法工作、没法经商、没法教育后代、没法生活。

这个时候,为了正常活下去,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你否认掉基督信仰,重新回到犹太主流社会中,重新被他们接纳,重新过回正常的生活;要么,你坚持基督信仰,但为了活下去,你需要重新有自己的新社群,一起彼此扶持。因此,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要不否认信仰就只能放弃世界的一切,包括他们的人际关系。

所以,你要知道那个无奈的放弃,那种痛苦的撕裂是多么的真实。那种对信仰的认同其实是把自己的生命交出去,是把全部的社会关系和身份交出去,是把未来的梦想交出去的。要知道,在古代农耕文化中,土地其实是最重要的资产,基本上可以称为命根子。因为土地不仅产粮食,是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土地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纽带。在古代,几乎一个人所有的社会地位,所有的经济来源,所有的身家性命,都是跟土地有关的。因此,这段经文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这一帮信了耶稣人,他们是来真的了,他们是要动真格的了。

所以,我们看到了面对逼迫的时候,他们决绝地回应。因为回应逼迫,只有两条路:要么否认信仰回到原来的犹太社群中间,要么被完全弃绝建立新的社群,没有第三条路好走。你说我们今天好像有五六条、七八条路可以走。那只是因为逼迫还不够剧烈,我们还不够决绝,信仰还不够真实而已。

如果逼迫再剧烈一点,你一定会发现一个真相:即使你想融入主流社会,主流社会也绝不会接纳你,除非你在他面前否认主名,把耶稣重钉十字架,纳上投名状,回到他们中间,你才会被接纳,除此之外你不可能被接纳。那么,信仰就只剩一条路,就是坚持跟随主,为此不惜失去原先的一切。这是面对逼迫时候的回应,只有决绝的时候才能跟随主。你必须知道,有时候即使你不想决绝,社会也会逼着你做选择。除非你否认主名,到一个地步你没有选择。

第三个回应:在逼迫中看到这场国度的争战,是必然的。

27节说,“希律跟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耶稣。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预定必成的事。各位,“果然”是什么意思?“果然”的意思是,圣经先前已经明明这样说了,是预定的、是必然的、是要应验的,如今应验了。所以,在逼迫中我们要认识到,这场国度的属灵争战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甚至,在本质上说,不是因为我们不小心,所以才会被逼迫,而是因为我们原本的身份,就必然会经历这样的事。

并且,在逼迫中,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出现。希律跟本丢·彼拉多,外邦人跟以色列人,原本都是互相为敌,互相那个看不惯的。但是,在逼迫主的教会这件事上,却出现了出奇的合一。他们各自或许为敌,但在逼迫主基督和他的教会上,却出奇地一致。他们原本差异巨大,但在抵挡福音、抵挡耶稣基督这一点上,却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圣经说,“希律跟彼拉多”在杀耶稣那一天成了朋友,罗马人和犹太人,在钉耶稣十字架的事情上,出奇一致。这意味着,逼迫是一场无可避免的国度的、属灵的争战。

他们都联合起来,他们“果然”就在这城里聚集攻打你所膏的圣仆耶稣。请注意,圣经的用词。圣经用了一个战争术语来描述这场逼迫,这个战争术语,叫作“攻打”。想一想,如果有人欺负你、打你,一般都不说“攻打”,顶多算攻击。因为,“攻打”是国和国之间的战争术语,而不是私人之间的对立。当圣经用攻打的时候,这表明逼迫是两个国度之间,交战的证据

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要看到:逼迫不仅仅是个人生命被伤害,逼迫不仅仅是个人受损失,逼迫不仅仅是个人在受苦,逼迫是这世界的国,不甘心失败,在向天上的国度宣战逼迫是两个国度交战的证据。换言之,亲爱的弟兄姐妹,哪里有逼迫,就证明哪里有神国度的彰显。哪里有逼迫,哪里就是末日的记号。因为福音的扩展一定会带来逼迫,福音一定会带来两个国度的属灵争战。

既然,这一切都是必然的,在本质上都是国度的争战,那我们在其中就不能仅仅看到个人的得失,而是要看到国度的争战画面。在属灵国度的争战中,我们就知道,我们不是靠自己的勇敢、血气、智慧、谋略去争战,而是靠上帝。就像当时信徒经历逼迫的时候,他们就仰望天上的主。第24节经文说,“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说:“主啊!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只有如此,我们才是跟随一位国度的王,去打这场必然要打的、国度的争战。

四、第四个回应:在逼迫中,被圣灵充满放胆传讲神国的道。

我们看第30节经文说,“他们恐吓我们。”逼迫中会不会有恐吓呢?当然会有。但是面对恐吓的时候,他们怎么回应呢?恐吓之后紧跟着就说,信徒们向神祷告。是的,我们必须以祷告来回应恐吓,不然我们就没法免于恐吓。祷告是提醒我们,即使在逼迫之中,主此时依然在做王掌权,只有信靠这一真理人心才能得安慰、有力量。

其实经文告诉我们,他们向神祷告,其实就是出于这样一个很实际、很具体、很真实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被恐吓了,就是因为他们很“害怕”,所以他们就要祷告。是的,你没有听错,他们经历逼迫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都会害怕。经文说,因为“他们恐吓我们”,我们很害怕啊,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就祷告。

但他们的祷告也很有意思,既然他们很害怕,那按我们的理解,他们不是就应该祷告说,“求主保守我们,免受他们的攻击和伤害;或者求主帮助我们击败他们,使我们平平安安。”吗?或者祷告说,“求主给我们超自然的能力,一人能打一百个人,头被砍下来也照常接上,不知道疼,能持续战斗”。或者祷告说,“求主赐我们智慧、谋略、策略,让我们知道该怎么面对他们,或者远离他们或者能说服他们”。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他们祷告的内容。他们怎么祷告呢?他们祷告说,“现在求主监察,一面叫你的仆人大放胆量讲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来医治疾病,使神迹奇事因着你圣仆耶稣的名行出来。”什么意思呢?直白地说意思就是,求主让我们讲道更多、行神迹更多。但你一定知道,彼得和约翰为什么被逮捕啊?不就是因为他们俩放胆讲道和行了一件神迹吗?如果你求主让你讲道更多、行神迹更多,那不就是意味着要更加受逼迫吗?

然而很有意思,请问主听了他们的祷告吗?实在是听了!他们的祷告蒙了应允。因为经文说,“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你说,这不是很矛盾吗?他们一方面被恐吓、很害怕,但另一方面却又放胆讲道。又害怕又放胆,好像听上去是矛盾的。然而,信仰就是在这种挣扎中落地的。

请注意,这其实是使徒行传中,第三次提到圣灵的充满。然而,三次圣灵充满的结果出奇地一致,都是放胆讲道。每一次的圣灵的充满,都是指向了放胆讲道。因为,圣灵充满除掉了他们在今生的、肉身的、世界上的一切的恐惧,并且赐给他们力量,是他们即使在逼迫中,也愿意为主作见证。

亲爱的弟兄姐妹,面对逼迫你会害怕吗?会。面对逼迫你需要祷告吗?需要。但我们如何脱离恐惧呢?就是被圣灵充满,真正敬畏主,有主所赐的力量,只有这样,你才能一面害怕,但一面放胆。所以亲爱的弟兄姐妹,勇气从哪里来?决绝的态度从哪里来?放胆从哪里来?单单从神而来。

要知道,使徒行传几乎每一次讲到神的国度的扩展,几乎都有一个固定的句式,就是他们被圣灵充满、放胆讲道。从第四章开始放胆讲道,到第十章放胆讲道,第十三章保罗跟巴拿巴二人放胆讲道,十四章、十八章、十九章都是如此,第二十六章,保罗在亚基帕王面前,放胆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直到二十八章,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在那里接待人,放胆传讲神国的道。他们都是在惧怕中放胆,因为圣灵充满他们。所以,在逼迫中的回应,就是被圣灵充满放胆传讲神国的道。

五、应用:我们今天面对逼迫,需要这样属天的力量。

我们今天面对逼迫,需要有这样属天的力量。其实,这种力量才是超越我们认知范围的事情。王怡牧师提到:在中国的宣教史上,有两种宣教路线,一种是李提摩太的宣教策略,另一种是戴德生的宣教策略。李提摩太的路线是什么呢?进入上层社会,影响最有权力的人和最有知识的人。各位,你觉得这个策略怎么样?要知道,这个策略不一定不对啊。当年在欧洲,蛮族归主,整体上都是这个策略,宣教士进入蛮族部落,影响了国王,一个国王信了主、整个国家都归主。

让我们回到彼得和约翰的时代,约翰福音18章告诉我们,约翰其实跟大祭司都是认识的。甚至耶稣被审判的时候,他都同着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那么,按我们的想法,约翰是不是应该把大祭司约出来谈一谈呢?大家和平共处,是不是更好的方式?为什么非要如此尖锐地对立和矛盾呢?最后搞得大家都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但是,在当时使徒们,好像没有走这个路线。请问他们是太鲁莽了,没有考虑清楚吗?

后来,戴德生跟李提摩太相反,走了另一条路线,他不再想通过影响最有权力、最有知识的人,自上而下影响整个社会。他选择避开锋芒,默默在草根当中耕耘,在中国的老百姓当中讲道。各位,你觉得这个策略怎么样?但好像彼得跟约翰的做法也不太一样。我们会想,为什么他们不选择避其锋芒,离开耶路撒冷的圣殿,避免跟整个祭司阶层、跟犹太社会的彻底决裂。下乡,召集更多的老百姓信主,等到教会发展壮大了再去影响耶路撒冷呢?因为这样可以为教会赢得相当大的时间、空间和回旋的余地,似乎是更好地宣教的策略。

在我们的理解里面,无论是李提摩太的策略、还是戴德生的策略,都有优势、都可以采取。但唯一不可以采取的是彼得和约翰的策略。因为,彼得和约翰的策略看起来恰恰是取了两者的短处。其实,这是因为福音在本质上,到了一个深入的地步,压根没有策略。一切策略之后,最根本的就是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国的道后来大逼迫到来的时候门徒都纷纷离开耶路撒冷,那也不是什么策略,而是神的旨意。因为他们留在耶路撒冷是放胆讲道,离开耶路撒冷之后依然如此。那就是神的意思。

主的教会就是如此。因为这本质上是一场国度的属灵争战,我们只有认定自己人,坚决跟随主,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因为主已经得胜,我们正走在得胜的道路上,而教会在地上得胜的方式,就是受苦,这是主走过的路,我们也要走。

基督国度的属灵争战
Picture of 阿言

阿言

立世数十载,蒙召十余年。基督门徒者,教会传道人。以传道、授业、写作,为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