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言

Light and word

阿言

立世数十载,蒙召十余年。基督门徒者,教会传道人。以传道、授业、写作,为志业。

祂叫你们活过来

 

以弗所书2:4-10

引言:遇见“恩典”的福音

在以弗所书2章1-10节中,使徒保罗首先呈现给我们,罪恶和死亡的真相,你们死在过饭罪恶之中(1-3节);接着,他又描述了反转罪恶和死亡的关键,神使我们与基督一同复活(4-6节);而贯彻这一切的,就是上帝自己“浩大的恩典”,在世代中显出来(7-10节)。因此,让我试着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段经文:在罪(1-3节)与恩(7-10节)的相遇中,福音临场了(4-6节)。

而在福音的临场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罪恶与恩典”的对比、冲突,以及恩典对罪恶的颠覆和逆转。
  • 首先,第1节说:“你们死在罪恶之中”;第5节却说:“神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
  • 其次,第2-3节说,“我们从前放纵肉体的私欲,被罪捆绑,活在罪中”。第10节却说,“神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他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 还有,第3节说,“我们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受咒诅”;第5节却说:“神叫我们与基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得祝福。”
而这一切,都是福音逆转的大能,临到了我们身上。经文说这一切都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经文清楚地说,他为我们“活了过来”,而他活过来的意思是,他先去替我们经历了我们的死亡;好使我们在他里面一起活过来。

这表明,基督替我们遍历了,整个从死到活的过程;他只身穿越生死,于是我们在他里面,也就可以穿越生死。因此,你可以说,耶稣基督进入了我们的命运里,背负我们的罪恶和死亡;然后,把我们带进了他的命运中,使我们得到了他的生命和荣耀。

这就是,在生死之间的“奇异恩典”:他首先在我们的过犯死亡中,承受了死亡;于是我们在他的复活高升中,得以复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奇异的恩典。

一、恩典,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恩典”有一个最基本的意思,就是“白白得来的”,“不需要付任何代价的”,“并非做工赚取的”。所以,很多人就会把“恩典”翻译为“礼物”。确实,礼物有这样的特性:“白白的、不需要付任何代价的、并非赚取的”。

但我总觉得,这个翻译其实有点太轻浮了。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礼物挺高兴;即使没有,也不耽误正常生活。“礼物”嘛,说到底对生命来说,其实无足轻重的,并不动摇生命根本的。有没有,对生命的影响都不太大,并不足以震动人生。

但“恩典”却不一样,如果礼物是一个现代词汇的话,恩典就是一个“古典词汇”。其实把“恩典”,翻译成“白白的赏赐”,比翻译成“白白的礼物”更合适。礼物,接受、拒接,都无所谓。但,赏赐呢?赏赐这个词,天然就带有一种扑面而来的“重大、庄严、神圣感”,甚至对人有一种“压迫感,挑战和震动的意味。而这些,恰恰就是福音的“特质”;而礼物呢,怎么看都像是“福利”的感觉。人们会欣然接过一个礼物,而生活照旧;但人们如果领受一个恩典的赏赐,他就不再是他了。

其实,有时候只有把“恩典”这个古典词汇,放回到古代的语境中,才更容易理解。

想一想,在一个饥荒战乱的年代,盗贼四起、饿殍遍野,人人朝不保夕。一个瘦骨嶙峋的少年,倒在了通往京城的官道旁。此时,一位好心人从身旁经过,把身上仅有的一块饼,掰成两半,一半给了少年。就因着这半块饼,少年人活了下来,并且在乱世中出将入相。可以说,这半块饼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因为,没有这半块饼,他就死定了;有了半块饼,他才活下来的。——你知道,这半块饼,就叫作恩典。

因此,恩典当然是“白白的”,但这“白白的恩典”却是足以震动人生命的,让人的生命从此不再一样。于是,活下来的少年,翻身跪倒在地,“发誓,从今往后,愿为恩公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万死不辞。”武侠小说都是这样写的嘛。这就是恩典给人生命带来的震动。想一想,你们有谁收到“礼物”的时候,发誓要去为对方“赴汤蹈火,肝脑涂地”的?这就是恩典与礼物的不同。

再说一个古代场景。你知道古时候,一般皇帝的赏赐,都叫做“恩典”,而不是叫“礼物”。有一日,一群京城名门望族的公子哥,结伴春游踏青。好巧不巧,在郊外杨柳堤岸旁,你与皇家长公主一行相遇了。几天后皇帝在御花园召见,夸赞张爱卿你年轻有为,并宣布赐婚。一道圣旨下来,将长公主赐你为妻。你知道,这个对你们张家来说,叫做“恩典”。

但让我提醒你,这个恩典虽然不是你付代价赚取的,但同样也是不容商量的、不能拒绝的、不可推辞的。因为,在古代,拒绝皇帝的恩典,可是要杀头的。你绝对不能把这个恩典当作“礼物”给推辞了,你不能说不要,你没有拒绝的余地。皇帝也不是来跟你商量的,你只能顺服,即使长公主已经是三婚了,你也依然只能说谢主隆恩。——因此,恩典不是礼物,拒绝礼物那是客气,但拒绝恩典那可是要杀头的。

“恩典”这个古典词汇,跟现代文化的“礼物”,还有一个不同。就是“恩典”比起“礼物”,还隐含着一层额外的意思:就是承受恩典的人,其实是不配得到这个恩典的,不然那就不叫恩典了。而礼物呢?礼物其实并没有这层含义。我常常觉得,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礼物”的意思,却很难明白“恩典”的意义,主要是因为人们并没有觉得自己“不配”。一旦不觉得自己“不配”的时候,人们就很难明白恩典的意义了。

让我们这样来总结:是的,恩典是白白的,不需要付代价,不是赚来的。但别忘了,恩典也是彻底颠覆人生的,接受了恩典的人是从此要“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恩典还是不容拒绝、不容商量、无法推辞的,拒绝恩典的结果“是要杀头的”;恩典还是给不配的人的,是赏赐,是施恩、是怜悯,不是交易。

因此,恩典本身会“打破人天然的自我中心、自我独立、自我尊严”。圣经告诉我们:神赐给我们恩典。这恩典是白白的,不用我们付代价,不是我们赚取的。但这白白的恩典,在我们人生命中却“威力巨大”:它颠覆人生(让人出死入生、从此不再一样)、它也不容拒绝(拒绝恩典就要死)、它还挑战人的尊严(领受恩典的人,其实并不配)。

因此,经文告诉我们:

1、这个恩典是白白的,我们自己并未付任何代价,只是因为神丰富的怜悯和他爱我们的大爱(4节);
2、这个恩典是要彻底颠覆我们人生的,叫已经倒在路旁的我们活了过来。(5-6节);
3、这个恩典也是不容拒绝的,拒绝的结果就是站在了恩典的对立面,拒绝的结果是拒绝被拯救(8节);
4、并且这个恩典也是给不配的人,这是人不配拥有的,这让每一个人都不能自夸(8-9节)
5、最终,这个恩典也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命,是要让我们“行善”,而不是继续活在罪中(10节)。

二、“悲惨世界”中,恩典的故事。

法国作家雨果(Victor Hugo),有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叫《悲惨世界》。在《悲惨世界》中,雨果给我们讲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恩典的故事。故事的男主角叫冉·阿让(Jean Val jean)。在饥荒的年代,他为了不让姐姐的孩子饿死,偷了一块面包给孩子吃。他因此被捕入狱。

世事蹉跎,转眼在牢狱之中待了19年。在这19年里,他受到了很多的虐待、偏见、藐视和侮辱。再加上自己受到的不公,他变得愤世嫉俗,怀恨在心,也变得铁石心肠。他觉得:“每个人都在伤害我、虐待我、对我不公,所以,我要以牙还牙;既然世界以恶意待我,我也以恶对世界。”因此,在冉·阿让的身上,恶,成为滋生更多恶的原因;恶,成了恶性循环。

刑满获释后,他流落街头。一位好心的主教收留了他,把他带回家,给他热乎的饭菜和栖息的床铺。然而,冉·阿让却在半夜起身,悄悄偷走了主教家的“银制餐具”。但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却怀揣银质餐具,于是警察看见他身上的银器,就把他带到主教面前。你知道,当时只要主教说一句:“是的,这是我的餐具,被他偷走了”,冉·阿让就要再回到监狱服刑。

可是,你知道当时主教是怎么说的吗?他先是平静的、满眼慈祥地看着冉·阿让,然后默默地转身,拿起身后的银烛台,走过去对冉·阿让说,“我亲爱的朋友,其实这些银餐具,都是我送给你的。可是,我亲爱的朋友,我也送给了你这些银烛台,你为什么忘记带走了呢?”然后,主教看着他,说:“平平安安地去吧。但我还要告诉你,这里随时欢迎你回来。”

你看,主教在向完全不配的人施恩。他好心收留了冉·阿让,冉·阿让却以怨报德,偷了他的银器。尽管冉·阿让已经完全不配再被施恩,主教却依然给了他他所不配的恩典。雨果写道:“那一刻,冉·阿让突然领会到了主教所做的事。但是他却说不出是受了感动,还是受了侮辱。起初,他鼓起自己的傲气,想要去对抗那从天上来的恩慈。但他却感到主教的宽恕,是他这一生从未承受过的、最重大的威胁、最猛烈的攻势。”

各位,雨果在说什么呢?他在告诉我们:恩典虽然是白白的但却使人彻底受到威胁,因为它威胁到你一直所抱持的人生态度。多年来,世上的不公不义,已经使他的心里充满仇恨。因此,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理直气壮,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即使有错,那也是别人造成的,是世界的不公,让我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但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如果他接受这份恩典,他之前人生的操作系统(愤世嫉俗、以恶报恶的生活方式)就会崩溃,如果他的刚硬向恩典让了步,他整个人生都要被颠覆,他原来的世界就会彻底崩塌。

要知道,“在过犯罪恶之中生活”、“以恶报恶”的人生观念,这些年来已经在他心里安营扎寨、深入骨髓了。并且,这些年来也一直充满他的心灵,让他照着这样的方式生活。如果主教把他送回监狱,虽然是很残酷,却可以让他如释重负!因为他可以继续原来刚硬的想法,继续活在自己原来的世界之中。

他可以继续刚硬地说:“我被世界不公的对待,所以我有权怨恨,有权心怀不平,我有权作恶。”如果主教把他送回监狱,他将失去外面的世界,却会加强他里面的世界。他会继续以罪恶的错误观念,来掌管自己生命的主权。甚至,曾受过的伤,会成为他骄傲自义,拒绝恩典,自我掌管的资本。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自义。即使我们像冉•阿让那样,已经很糟糕了,也会骄傲地说:“我不要任何人的说教和可怜,也不要任何人的怜悯和恩惠。我受过的苦,你们谁能理解?既然你没经历我经历的是,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意思是,不仅好人可以自以为义,卑劣的人,同样也可以自以为义。

然而,恩典总是令自以为义的人,受侮辱,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有人送了你一本书,免费的、白白地送给你,不用你花钱买,是恩典。但他对你说,我发现这本书非常适合你,对你一定很有帮助,你一定要好好看。你打开包装,发现书名叫:《如何对付自己的骄傲》。各位,这是恩典吗?当然是。但这个恩典会不会让你觉得被侮辱了?

事实上,当有人给你恩典,除非你自己说,“是的,我迫切地需要它”,否则你是永远无法接受这份恩典的。因为,那将是一种侮辱。那意味着你何等无能,居然需要别人的恩典。如果有人送你一本书,就表明你是骄傲的;如果有人送你一根拐杖,就表明你是瘸腿的;如果有人送给你耶稣基督呢?那就表明你原本是死的。这个侮辱,最大。因为,这个恩典最大。

感谢主,冉·阿让领受了这份恩典。雨果写道:“冉·阿让的心激动起来,他泪流满面,这是他十九年来第一次流泪。现在,他可以从一道明光中看到自己的生命,他看到自己的心灵是多么丑恶。然而,这道温柔的光,却照耀着他的生命和心灵,从此他不再一样了。”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有多少人却一直在拒绝这样的光。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需要恩典,我们不愿意接受恩典,我们想要独立自主,我们不想承认自己不行。即使不成功、也不承认自己失败;即使不优秀、也不承认自己平庸;即使不高尚、也不承认自己卑劣;即使不行,打死也不承认自己不行。

然而,要当心!要当心!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就是在抗拒恩典。而在这一切的抗拒背后,其实都是骄傲自义在作怪,总是觉得自己能行的傲慢在作怪。归根结底,是因为恩典威胁了人的独立自主,恩典威胁了人的自义和骄傲。因为,恩典并不给人的骄傲留下丝毫的空间。因为经文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8-9节)

三、在天路历程里,恩典的能力。

当使徒保罗论到神的恩典的时候,没有给人的独立自主、骄傲自义、自夸自傲,留下丝毫的空间。而这一点,对很多人而言,实在太难接受了。人们天然就想要抗拒这样的说法,因为这样的说法让很多人觉得被侮辱了,特别是让很多自以为优秀的人被侮辱了。然而,除非你的眼睛被打开,看见自己的不配;否则,我们永远都不会接受恩典。

因此,恩典首先要把我们拉下来,让我们看见自己需要恩典;但恩典也会把我们提上去,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让我们看见自己被恩宠。因此,恩典也给了我们新的身份,新的生命和新的人生方向。这就是恩典要做的事情:“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对国王和王后。他们爱民如子,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那地方有一个贫穷的女孩,擅长刺绣。有一天她花尽了所有的,完成了一幅精巧的刺绣,那是她空前绝后的杰作。于是她把刺绣缝制成一块手帕,送给了王后。她来到王后的面前,对王后说:“这是我这辈子最好的刺绣,我希望把它送给您。”

你知道,这纵然是小姑娘最好的东西,但可能比起王宫里一般的刺绣也还是不如。这多像我们啊,手里最宝贵的在上帝眼中看,也不过普普通通,但王后看到这个小女孩诚心地奉献和深爱,她就满心地接受了。这本身就是恩典啊,并且还赐给她各式各样的金银财宝,多不胜数。这更是恩典,因为手帕很一般,赏赐太丰富。

在皇宫里有另一个女孩,她是皇室成员。当她看见小女孩的收获之后就心里想:“王后只是收到一幅漂亮的刺绣,就回赠那么多礼物;如果我把一条钻石项链送给王后,那我该会获得多么丰厚的奖赏啊。”于是,这个女孩去见王后,对她说:“尊敬的王后啊,这里有一条钻石项链,是我几年前收到的礼物,但是因为我深爱您,所以把它送给您。”其实这条项链只是她众多项链中的一条而已。

王后当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她也收下钻石项链,但却没有送什么东西给这个女孩。女孩看着王后,好像很疑惑。于是王后便说:“是的,那个使女只是给了我一块手帕,而你却给自己一条项链。看起来你给的东西更贵重,但是如果你给我一些东西,只是为了想得回一些东西,那么你只是把项链送给自己而已。”

你看,人如果不明白恩典,就根本无法行善。不明白恩典,连行善都是自私的。除非你明白上帝拯救你,不是因为你的善行,而是单单因为耶稣基督所成就的事;否则你根本无法为上帝做任何善事。只有当爱和感激之情在你里面如泉涌流,我们才开始真正拥有行善的动力。

因为,“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祂叫你们活过来
Picture of 阿言

阿言

立世数十载,蒙召十余年。基督门徒者,教会传道人。以传道、授业、写作,为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