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言

Light and word

阿言

立世数十载,蒙召十余年。基督门徒者,教会传道人。以传道、授业、写作,为志业。

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眷顾你们

 

经文:申命记11:1-12

1你要爱耶和华你的神,常守他的吩咐、律例、典章、诫命。2你们今日当知道,我本不是和你们的儿女说话。因为他们不知道,也没有看见耶和华你们神的管教、威严、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3并他在埃及中向埃及王法老,和其全地所行的神迹奇事;4也没有看见他怎样待埃及的军兵、车马,他们追赶你们的时候,耶和华怎样使红海的水淹没他们,将他们灭绝直到今日。5并他在旷野怎样待你们,以致你们来到这地方。6也没有看见他怎样待流便子孙,以利押的儿子、大坍、亚比兰,地怎样在以色列人中间开口吞了他们和他们的家眷,并帐棚与跟他们的一切活物。7惟有你们亲眼看见耶和华所作的一切大事。8所以,你们要守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诫命,使你们胆壮,能以进去,得你们所要得的那地。9并使你们的日子,在耶和华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给他们,和他们后裔的地上,得以长久。那是流奶与蜜之地。10你要进去得为业的那地,本不像你出来的埃及地,你在那里撒种,用脚浇灌,像浇灌菜园一样。11    你们要过去得为业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12 是耶和华你神所眷顾的,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神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新年平安。


申命记的背景:旷野循环的神学反思

申命记,是先知摩西归主前,对即将进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留下的临别赠言。或者说,是临终遗言。你知道,临终之言,都异常珍贵,值得以色列人谨记且遵守。所以,申命记这卷书,成为后来先知的讲道基石。后来的先知们,都是基于申命记的祝福和咒诅,对着以色列人发出雷霆万钧的审判,或者超乎想象的盼望。

此时,以色列人历经四十年的旷野飘荡,终于走出了大而可畏的旷野,驻扎在约旦河东的平原。就在他们即将进入应许之地的前夕,你可以想象,以色列人此时一定都兴奋异常。对吧?等了四百年的应许,走了四十年的路程,迦南终于在望,此时此刻,激动、兴奋,无以言表。

然而,摩西说,弟兄们,停下来,我们讲篇道再走吧。没承想,摩西一讲就完全停不下来;老人家一讲,就讲出了一卷《申命记》。所以,申命记其实是摩西的临别讲章集。

各位,如果你就是当时以色列人中的一员,你会不会不理解,觉得摩西实在太啰唆、甚至不分轻重缓急?进迦南之前,有个仪式无可厚非,但摩西你简单说两句,意思意思就行了,你可倒好,讲起来没完没了。

请注意,以色列人进迦南地,不是走红毯,而是行军打仗啊。行军打仗讲究的是什么?兵贵神速啊。你这一停下来,就开始长篇大论没完没了,这不是让迦南地的各个部落、有时间集结军队,严阵以待吗?

各位,当时的以色列人会不会这样想,我不知道。但21世纪的我们,常常瞩目环境就忽略信仰;急功近利、就缺乏信仰梳理;关注外在就忽略内在,大概常常是如此的。

然而,我们必须问自己,摩西到底是分不清轻重缓急?或者,他其实是在强调重点?!

意思是,其实唯一可以让以色列人停下来的理由,就是在此时此刻,有比进入迦南地,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但是,对于这群在旷野漂泊了40年的以色列人来说,究竟还有什么,居然是比进迦南更重要的呢?

是的,还真的有。其实,对以色列人来说,比进迦南本身更重要的,是再一次在他们的信仰和生命中,反思、梳理神召他们出埃及、进迦南的意义和目的,究竟是什么。

出埃及记,把这一目的极其简洁的点出来:“我要以你们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们的神。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曾将你们从埃及为奴之地救出来(出6:7)换言之,上帝救他们出埃及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肉身的艰难、处境中的压迫而已,而是要“做他们的神,他们要做主的子民”

意思是,上帝主要不是要祝福他们(解决问题),而是要救赎他们(解决他们)。上帝要与他们建立真实的生命关系,并且要建造他们作为一个圣约的群体,以国度的样式,来敬拜神、也向列国做见证。

就这一目的而言,旷野飘荡的以色列人,以及后来生活在迦南地的以色列人,其实都是极其失败的。意思是,被救赎的人,并未很好地满足上帝救赎他们的目的。

如果我们把“进入迦南地”比作一项教会事工的话,那么申命记,其实就是对这项事工进行的、背后的神学反思。因为,事工快慢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工背后的信仰反思和神学梳理,更加重要。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快马加鞭进迦南,而是停下来反思梳理自己的信仰。

摩西的做法,就是面对这一群即将进入迦南地的乌合之众(闲杂人等),问他们:“人生的首要目的是什么?”人生的首要目的,仅仅只是走出旷野、进入迦南吗?人生的首要目的,难道仅仅是解决处境的艰难、肉身的苦难吗?如果仅仅如此,有没有可能,迦南地其实是另一场旷野?另一个恶性循环?

就好像前些年网络上的一个段子,一位记者来到贫困山区参访一位放羊娃,问他说:“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放羊啊?”,放羊娃说:“为了挣钱!”“那为什么要挣钱呢?”,“为了娶媳妇”。“那为什么要娶媳妇呢?”,“为了生娃”。“为什么要生娃呢?”,“为了让他放羊”。

很多人或许都会觉得这个段子,荒谬、讽刺。然而,我会说,今天很多人的生命状态,正是这个段子的真实表达:

对今天很多人来说,活着的目的就是继续撑着活下去(养生嘛),直到有一天撑不住了;挣钱的目的就是继续挣更多的钱;生孩子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继续生下去,这叫山东人的“传宗接代”。

意思是,我们活在了一种,无法自拔的、毫无意义的循环框架之中,而没有一个更高于这个循环的,目的和价值存在。这基本上,就是以色列人和放羊娃的问题所在,也是现代社会的症结所在。

就像以色列人,四十天的旷野路程,他们走了四十年。你说,怎么可能走得这么慢呢?就是爬也爬到了啊。我想,不是用走得慢来解释的。因为,他们不是在走路,而是在转圈圈,用圣经的话,叫“绕行”。就像那个放羊娃,在一个圈圈里面,永远转不出来了。圣经虽然没有具体描述他们究竟转了多少圈,但你知道,转圈,永远比走得慢更可怕。

回答开始的问题:因着这个原因,所以,摩西才必须停下来,讲这篇道。因为,他要借着申命记去告诉有以色列人:你们最大的问题不是走得慢,是转圈圈。

很多人想走快一点进入迦南。摩西的意思是,走得快其实没有用,如果你是在转圈圈的话;只要不是转圈圈,停下来找对方向,慢一点其实也没关系。因为,方向,永远比快慢更重要。

转圈圈的问题若没反思好,其实,进了迦南也没用。因为,即使进了迦南地,你可能还是在转圈圈。可悲的是,事实真是如此。因为,进了迦南地之后,士师记记载,他们依然还是在转圈圈。可悲的是,这一次转了四百年(十倍)。
  • 以色列人,在旷野以地理空间转圈圈,反映他们信仰的问题;
  • 而士师记,以色列人以恶性事件转圈圈,来反映他们信仰的问题。
这就是申命记11章的背景,甚至是整个申命记的背景。而这段经文,就是摩西带领他们进行信仰反思的实际呈现。我们一起来看这段经文,也一起来反思我们的信仰和服侍,好使得我们更多的明白,是耶和华一直眷顾我们。

一、第一个提醒:回顾过去的恩典。(1-7节)

1、摩西提醒他们:恩典是一个坚固的事实,不是虚无缥缈的。

请注意,摩西在约旦河东停下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数算恩典的事实。摩西用了这样一些词汇来提醒他们:“你们今日当知道,我本不是和你们的儿女说话,因为他们不知道,也没有看见......惟有你们亲眼看见耶和华所作的一切大事。”

摩西的意思很明显:这些恩典是你们自己亲身经历的,是你们自己亲眼看见的,你们自己,就是这些恩典的第一当事人。因为,这些恩典对你们来说,不是古老的传奇、不是天方夜谭的故事、也不是道听途说的消息,因为这就是你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换言之,你们不是在听一个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的故事,摩西的意思是,你们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你们要做的,不是去相信一个和你们无关的古老传说,你们要做的,只是回忆一下生命历程就可以了;你们要做的是回首看看自己走过的路。

摩西用这样真实的话语,提醒他们。提醒他们一场真实的恩典,一个真实的上帝。这些年来,我在服侍中,常会有信徒带着一脸的苦恼来问说,“庆恩传道,我最近很苦恼,为什么在我的生命中,信主时间越久,上帝反而不像刚信主时那么真实了呢?为什么我觉得自己,离上帝越来越远了呢?”

请允许我先不回答这个问题。你知道,以色列人在旷野最大的问题有三类:不信神、发怨言、拜偶像。其实,这一切的罪归纳起来,都是因为他们太容易忘记上帝在他们身上真实的、救赎的恩典,以至于,他们总是会快速地逃离神的真理和诫命。

刚刚走红海如甘地,众人欢呼雀跃、击鼓跳舞、圣灵充满、培灵聚会,大发热心。这些都是真实的,对吗?然而,经历了这么大的恩典,接下来以色列人却因为水苦,不好喝,就开始抱怨。请问,在你的直觉中,你觉得他们过红海与这次发怨言之间,相隔多久?很多人一直都以为,这中间应该隔了很久,这才说得过去嘛。

其实,无须我们自我想象、沙盘推演,圣经清楚地记载了:“摩西领以色列人从红海往前行,到了书珥的旷野,在旷野走了三天找不着水。到了玛拉不能喝那里的水,因为水苦,所以那地名叫玛拉。百姓就向摩西发怨言说,我们喝什么呢。”(出15:22-24)

各位,过红海的神迹和恩典,不是三年前的事情,也不是三个月前的事情,而是三天前的事情。意思是,他们忘恩,忘得太快了。三天前的恩典,三天后就忘;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容易就忘记神在我们生命中的恩典。我们忘恩,忘得太快了。所以,摩西以恩典的事实,来提醒以色列人。

回答那个问题,为何我们会常常软弱,主遥远?很多弟兄姊妹常常会说,“我也想爱主啊,我也想服侍啊,我也想好好聚会啊,无奈信心软弱没力量,服侍缺乏动力,没有激情。”

可能,我们需要停下来,回顾我们的热心和激情是什么时候丢掉的,是为何丢掉的。当初过红海的时候,你也激情过和、你也热心过。我们的生命有时候走得太快了,快到忘记了来时的路,快到不记得上帝曾经在我们生命中许许多多真实的恩典。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常常容易软弱的原因。

如果,我们已经有好几年,都记不起上帝在我们身上的作为了,生命如何有激情呢?如果,上帝的恩典对我们来说,都已经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生命如何有激情呢?数算恩典,其实是数算上帝在我们生命中,工作的痕迹。

为什么刚刚信主的人,总是充满活力;信主越久,反而热心越冷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刚刚信主的人,恩典对他还是新鲜的,是真实的,是鲜活的;而信主久了的人,即使经历很多恩典,但越来越以为稀松平常,越来越太少用恩典提醒自己的心。把恩典埋藏起来,放在记忆到不了的角落里,恩典对我们来说也就不再是恩典了。

然后,我们渐渐开始习惯了把恩典当习惯;渐渐习惯了把不平常的恩典当做平常;渐渐开始对真实的恩典也熟视无睹;我们的头衔越来越多,我们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我们的恩赐越来越娴熟。我们预备一篇讲章时,祷告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的生命渐渐开始刚硬起来。

摩西的提醒是:停下来,沉下来,回顾生命中那些真实的恩典,那一个又一个的事实,那些曾经让我们泪流满面的,那些曾经让我们欢呼雀跃的。摩西以实在的恩典,激励软弱无力的生命,也刺激那刚硬的心。因为,真实的恩典有这样的力量。

2、摩西提醒他们:恩典是白白的,是不配的人拥有了他所不配有的。

请注意,经文告诉我们,摩西在这里提到上帝的两次审判,来提醒以色列人,上帝对他们的恩典。第一,上帝是如何审判了埃及法老;第二,上帝是如何审判了大坍、亚比兰(可拉一党的人)。你说,摩西为什么以这两次的审判,来说明上帝对以色列人的恩典呢?这两次的审判事件,与以色列人蒙受恩典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以色列人其实并不比埃及法老和可拉一党的人更好。法老的心刚硬VS以色列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圣经几乎用同样的词汇,去描述他们的罪,意思是,他们都差不多。可拉一党反叛摩西(反叛上帝),以色列百姓反叛的还少吗(摩西甚至称他们,你们这背叛的人)?

然而,问题就在于,上帝却没有按照审判埃及法老和可拉一党的方式,使他们灭亡,而是恩待了他们。其实摩西在这里是在提醒他们,你们该受的,本应当和法老、可拉一党一样,才是。但你们却没有灭亡,这就是恩典,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实。

其实,恩典的意思是,对你另眼相看;恩典的意思是,对你额外待遇;恩典的意思是,你可以走红海如甘地,埃及人走的时候,洪水就来淹没他们。恩典的意思是,不按你该受的审判对待你,却按你不配受的恩慈,对待你。恩典的意思是不配的,恩典的意思是白白的。

亲爱的弟兄姊妹,这样的恩典,数算起来,才会心被恩感啊,才会融化我们那颗刚硬的心啊,才会使我们悖逆的心被扭转过来啊。让我这样说,摩西用恩典的事实来坚固他们的信心;摩西用上帝白白的恩典、以色列人不配拥有的恩典,来激励他们的热心。

因为,事实能坚固信心,白白的恩典能激励热心。我们信心软弱,常常是因为忽略了恩典的事实;而热心不足呢,常常是因为对白白的恩典,认识不够。第一个信仰提醒:回顾过去的恩典。

二、第二个提醒:抓住将来的应许(8-12节)

回顾了恩典之后,接下来摩西就用了一个词,“所以”。意思是,既然上帝曾经的恩典是真实的,既然是你们已经经历过的,你们也知道,主永不改变。那么,他过去怎样带领你们,将来也会怎样带领。只要你们信靠他,遵守他的诫命,他就永远都不会离弃你们。

因为过去的经历,说明了一个事实:从来都是你们离弃神,神从来都没有离弃过你们;从来都是你们不信实,神从来都没有违背过自己。所以,要“胆壮”,“能以进去,得你们所要得的那地”。请注意,摩西在这里,其实是以上帝的应许,鼓励他们。因为,“胆壮”不是傻大胆,而是基于上帝过去不变的恩典和将来美好的应许。

为什么摩西要特别提到,“胆壮”?因为他们呢,曾经胆子不够壮。三十八年前,他们曾经派遣十二个探子,窥探过迦南地。那时,以色列人见迦南人兵强马壮、人高马大,曾经吓破过胆,抱恶信、不愿进迦南、想要回埃及。

这时,摩西提醒他们,你们过去的失败,因为太过相信现实的处境挑战,以至于大过了相信上帝的应许。现在,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相信应许,抓住应许。然而,相信应许的挑战立刻来了,和三十八年前的挑战内容不同,本质一样。

上帝美好的应许是,你们要得的地是“流奶与蜜之地”。但,这片土地与埃及地是不一样的:“你要进去得为业的那地,本不像你出来的埃及地,你在那里撒种,用脚浇灌,像浇灌菜园一样。”请注意,菜园的描述,描述的是埃及地。因为,埃及,尼罗河的全平原,是像菜园子一般的地,土地肥沃,水土丰饶。

你知道,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埃及尼罗河的平原的地,是非常肥沃的。因为,即使天旱,也可以靠人力蹬水车,挖水渠,饮水灌溉,来浇灌农作物;只要自己有力气,勤劳,就有饭吃。

然而,你们要进去得为业的那地,是怎么样的呢?“你们要过去得为业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各位,“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的意思是,你们在这片土地上,靠自己是靠不住的,不能用人力水车,没有水渠,只能靠天上下雨,滋润土地,才可能有收成。

意思是,在埃及,你们能靠自己的力气吃饭;但在迦南地,你们只能靠耶和华吃饭。因为,靠自己靠不住,只能靠上帝的恩典,这是极大的挑战。然后,摩西加了一句话:“是耶和华你神所眷顾的,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神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

摩西提醒他们,应许之地的特点就是,不是你的力气眷顾,就能收成;是耶和华的眼目眷顾,才有收成。所以,在应许之地的生活方式 ,就是信靠耶和华,抓住他的应许读过日子。

各位,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比起应许的迦南地,我们多想要尼罗河的全平原啊。我们觉得埃及的地好,我们觉得有山、有谷,靠天吃饭的地不保险,万一哪天不下雨,怎么办呢?意思是,我们常常觉得靠自己比较保险。

不客气地说,这种想法的背后,是觉得我们自己比上帝还有能力,我们自己比上帝还周全。让我提醒一个事实:埃及尼罗河的全平原,真的靠得住吗?在十灾中,因为上帝审判、击打埃及,圣经描述说“埃及遍地都败坏了”。所以,不靠主活的人,以自己为主的生活,通常都靠不住。

因为,我们自己靠不住,所以,我们需要依靠神。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不愿意依靠神。虽然我们不愿意依靠神,但我知道,基督徒一般都不太敢明目张胆地说要靠自己,因为这个明显地违背了信仰嘛。

所以,我们一般都是背地里,悄悄地靠自己。我们会在表面上依靠上帝,背地里搞小动作。

所以,王牧说,“今天基督徒,总会有两个主,在我们生命中争夺我们生命的主权。一个是在主日聚会中的主,在聚会中祷告说,主啊,交给你了;另一个呢,是从周一到周六的主,在主日所交给主的,在周一到周六,再偷偷拿回来,扛在自己肩上,放在自己心里。”

然而真信仰,就是对上帝话语的信靠,大过了对环境的信靠;对上帝的仰望大过了对自己的仰望;对上帝的交托大过了对自我的交托。“是耶和华你神所眷顾的,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神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不是我们自己所筹划的,不是我们从早上到夜晚常常挂虑的”。

但愿摩西对以色列人的提醒,也成为对我们的提醒。数算过去的恩典,抓住将来的应许。以恩典的事实来坚固信心,以白白的恩典来激励热心,以将来的应许促使我们依靠他,不依靠自己。如此,从岁首到年终,我们就在他的恩典和应许里活着。

三、救赎历史中的基督:耶和华眷顾你们

你知道,在救赎历史中:以色列人的出埃及,进迦南,一直都是被作为福音的隐喻。当然,它首先指向亚伯拉罕的后裔,蒙受亚伯拉罕之约的应许;其次还有一个更大的指向:就是有一天,新约的子民,将要出黑暗入光明,出死入生的事实。

出埃及的起点,是逾越节的羔羊被杀,出埃及的终点是约书亚(耶稣的希伯来名字)带他们进入应许之地的安息。但希伯来书又说,以色列人其实并没有得着真正的、完全的安息(士师记、列王记、后来被掳都表明这一点),然而有另一安息日的安息为他们存留。然后,耶稣来了,说了让法利赛人极其反感的一句话,“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意思是,你有没有在出埃及记中,申命记中,看见基督的救赎?申命记充满了这样的吩咐:你要爱耶和华你的神,常守他的吩咐、律例、典章、诫命。(1,8,13,18,22,27,32节)但问题是,圣经告诉我们一个清楚的事实:自从亚当以来,没有任何人能完全地遵守神圣洁的律法,而违背律法的唯一后果就是被审判。

请问,以色列人在这样境况中(犯罪——审判),如何活在“恩典”和“应许”中呢?因为在这种情况中(不顺服律法——遭受审判),恩典是“艰难的”,应许是“渺茫的”。

福音告诉我们,我们是常常犯罪、不顺服他的律法;然而,基督却替我们遵行了完全的律法,基督承受了我们所有的审判。替我们带来了所有的恩典,替我们成就了所有的应许。

若失去了这一视角,恩典和应许就失去了根基。因为,恩典和应许,本身,不是靠我们自己“回顾”的,也不是靠着自己的“抓住”的。因为,我们的回顾本身不能带来恩典,我们的抓住本身也不能带来应许,就像我们的“悔改”本身不能带来赦罪一样。

除非恩典已经在那里,应许本身就已经存在,赦免也已经发生了。否则,我们的信仰,就是世俗心理学的自我安慰和自我催眠,心灵鸡汤。

福音是什么?耶稣基督以及十字架的救赎,就是恩典本身,就是应许本身,就是救赎赦免本身。不是基于我们的努力提高,乃是基于耶稣基督的甘愿降卑。以色列人的经历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也是我们的神;以色列人的福音也是我们的福音;以色列人恩典的事实,开始于逾越节的救赎;我们恩典的事实开始与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赎;以色列人的应许,是应许之地;我们的应许是将来的新天新地。

从岁首到年终,从创造天地到新天新地,整个宇宙的大画卷,就是基于他的恩典,奔向将来的应许。愿我们各人各家,我们的教会,扎根在这样的恩典,仰望这样的应许,去过在世的每一天。因为,耶和华必要眷顾我们。

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眷顾你们
Picture of 阿言

阿言

立世数十载,蒙召十余年。基督门徒者,教会传道人。以传道、授业、写作,为志业。